在合肥一家理发店,理发师给一名小宝宝理发,孩子委屈地哭了起来。(图片来源:新华社)
人民网北京2月16日电(张瑾琳) 新年新气象,一切从头开始,可这个“头”真不敢随便动,你没听说过吗?“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在北方流传很广,不少人为了表达对长辈的敬意,严格做到正月不理发,但问起这个说法的由来却鲜有人知。为此,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
两位受访专家均表示,“正月不剃头”只是一种新近产生的民俗观念,是一种民俗信仰。萧放在采访中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也和当时的民俗有一定关系。
首先,“‘剃头’这个说法在明朝之前是没有的,以前的汉族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萧放说,他们将头发视为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认为头发是父母给予的,自己无权处理,剃发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孝的行为,所以古人多蓄发,只有要出家的人才会剃发。清朝后汉人被强制剃发留辫,他们怀念前朝,心有不甘,会在正月的时候拒绝剃发以示纪念,有思念旧朝的意味,“死舅”就是“思旧”的谐音,经过人们误传就成了“死舅”。陈连山也证实了上述说法,补充道,“清政府颁布剃发令,要求汉人在文化上臣服于它,有了剃发令才有了后来‘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其次,“正月里不剪头”也受汉族习俗的影响,汉族有“正月不动刀剪”的说法,“既然不动剪刀,就不可能理发了。”萧放说。以前人们更注重节日仪式,会在年前进行身体斋戒,沐浴和剃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正月里也无需理发了。
此外,萧放表示,过去人们对养生也非常的重视,认为正月里还比较冷。正月里理发,对人的身体也非常不好,把头发理了,头就会冷,人体的经脉大多和头相通,头被冻着了,很容易生病。
受访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连山
其实,正月不理发也许是一种迷信,也许是一种习俗,从秦始皇时期就开始流传。民间有许多种说法是:“正月剃头,外甥死舅”;头发是发的进义,人民不愿损失掉一个良好的愿望,所以才有了那样的说法;也有的说正月剃头思舅舅,后来被人误以“死舅舅”,以讹传讹就变成了现在这样了;正月是龙抬头的日子,你剃头好吗?说法可真是很多。
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起源于清朝。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
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汉人对于谁当皇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表现得太过强烈,倒是这场头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其中一部分人。当时的清王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强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的反对: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指望通过群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然而,顺治皇帝随便找了点茬儿,一声令下,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汉人头上的标志连同热血乘鹤西去。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顺治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了著名的《鞑靼战纪》。其中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意大利人不懂得我们的国情,他看到的只是局部的一场小小的胜利,他不晓得,天下已经是清人的天下。“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鞑靼人”动真格的了。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
一场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剃头闹剧至今仍然有着如此深远的影响力,我们不得不为民间口口相传的力量所折服。
不会啦,上次正月我舅舅亲自带我去剪发,没事。别说一次,一百次也没问题
这是从一个传说由来:
从前有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和舅舅相依为命。舅舅以剃发度日,家境不好,但舅舅对外甥疼爱有加。每年的大年初一,舅舅都会给外甥剃发,以示辞旧迎新,渐渐成立习惯。后来舅舅因年老体病去世,外甥仍然保持了正月初一剃发的习惯。每当此时,外甥就会想起疼爱自己的舅舅。这是所谓的“正月剃头思舅舅”,流传时间久了,被人讹传为“正月剃头死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