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述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区划”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的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项目之一,2008年启动,2015年完成。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面调查、物探、遥感、钻探、测量、分析测试、计算机等多手段,开展区域1∶25万调查和重点规划区1∶5万调查,查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构造地质、沉积地质等条件,编制调查评价报告和系列图件,建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等。
截至2012年,已形成下列主要阶段成果:
(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2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系列图件和信息系统。
(2)长江三角洲长江以北地区的基底构造模型、第四系沉积结构模型和含水系统结构模型。
(3)长江三角洲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状况调查评价报告,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图件。
(4)长江三角洲平原区域地面沉降现状调查评价报告和相应图件。
(5)长江岸线和海岸岸线的稳定性现状,沿海地区港口、滩涂、地质遗迹、海砂和地下水等地质资源分布等调查评价成果。
(6)上海市重点规划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地质环境适宜性和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成果,海岸带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结构和工程地质结构。
(7)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环境功能区划框架及方法体系。
(8)江苏省地质灾害区划、矿山地质环境区划、山体资源保护区划、地质遗迹保护区划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土壤污染防治区划成果和数据库。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前景
该成果主要是基础性的地质环境信息,可以为各级政府制订发展建设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防控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服务,也可作为进一步开展相关调查研究的基础数据资料,此外,一些典型案例可供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和实习使用。
项目关于江海岸带冲淤、地面沉降、特殊土体工程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成果应用于江海堤防、东海大桥、深水航道、海底光缆、青草沙水库等重大工程的安全性评价,在保障工程建设与运营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为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国土、水利、环保等主管部门履行相应职责提供了技术支持。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单位采用本项目取得的基础资料和成果,开展相关研究。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区划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区域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平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体化的基础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在国土资源、水利、环保、农业、建设、交通、海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推广转让方式
信息服务、技术咨询、项目合作、会议交流、人员培训、宣传报道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联系人:余根峰 姜月华
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534号
邮政编码:210016
联系电话:025-84488534,025-84897926
电子邮件:516366042@qq.com;jiangyuehua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