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祖先的历史——火氏

2024-12-04 12:56: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火[火,读音作huǒ(ㄏㄨㄛ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燧人氏,出自远古时期发明火的三皇之首燧人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人类的远古文明的起源首先是用火。因为用火关系人类生存,一是熟食,二是御寒,三是照明。一些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用火的历史始于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时期。据此,他们不承认处于旧石器代早期的“北京人”能使用火。直至2001年,美国的权威杂志《科学》载文还对“北京人”用火提出质疑,认为“那里的任何火焰都不是人手所点燃的”。可是“北京人”遗址文化积淀厚达几十厘米到几米的灰烬层,燃烧过的朴树子、木炭、烧石、被烤的石器、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都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北京人在新石器早期已经完全学会了用火!”北京山顶洞人的用火说明,中国猿人比欧洲人用火的旧石器中期早几十万年!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燧人氏”吧!
  有学者推算,从发明火的三皇之首燧人氏以黄帝纪年元年岁次甲子、公元前2697年推算,燧人氏生于黄帝纪年前岁次乙卯一千八百零九年(公元前4606年,学者招琳以三皇之二太昊伏羲氏在位元年加三十年而得来此年数),实际上,按盘古氏起算,至三皇之一的燧人氏,相距也许有数万年,或十数万年,由于当时文字未兴,因而无法推测真正的次第顺序。
  燧人氏,三皇之首,他首先发明了钻木取火,以备火化,熟食保健,并为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在史籍《帝王世纪》中记载:“燧人之世,有巨人迹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又发明了“阳燧”,用阳燧取日光为火,世人称其为“盗天火”,因汤古氏为人类进入火文明立下盖世之功,所以世人称其为“燧人氏”即“火神”,又曰“炎帝”,即火人之王。史籍《后汉书·荀爽传》中证曰:“汤在地为火,在天为日”。
  燧人氏时代,即蒙昧中期的社会阶段,是中期旧时石器时代。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人类有几个显著的特征,即骨器的出现、凿孔技术的发明、特别是火的应用。由于劳动生产的发展与火的应用,发达了人类自身的肉体机构,因而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扩大了他们对自然界的占领,随着采集向狩猎开始转化,这就出现了男猎女采的原始分工,至成“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食足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燧人氏之后裔中有世袭为掌火之官者,后分衍有火师氏、大火氏、鹑火氏、西火氏、北火氏、中火氏等,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火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口传历史,出自远古时期人类朴素自然辨证思维,属于以五行氏说为氏。
  远古人类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物组成,天上有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遂之,有木氏、火氏、土氏、金氏与水氏的出现。这五个部落非同小可,他们均是强大、有影响的部落,各自崇拜木神、火神、土神、金神与水神。
  由“神”而“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什么是“帝”,这在典籍《孔子家语》中回答得非常精彩:“季康子问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是以太皋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昊配金,颛顼配水。’季康子曰:‘太皋氏其始木,何也?’孔子曰:‘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出焉。是故王者则之,而首以木德王天下。其次,则以所生之行,转相承也。’季康子曰:‘……曰帝者何也?’孔子曰:‘……五行佐,而称上帝。太皋之属配焉,亦云帝从其号。’”
  中国的“五帝”,各配木、火、土、金、水。此五行即五种物质,同时也是方位与顺序,全是苍天之所赐。
  火氏,由此而来。口可传千古,必有其源能依!
  第三个渊源:源于苗族,出自东汉末罗匐人(南蛮)火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东汉末期有“南蛮”(罗匐人)火济,在蜀汉时期因助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为罗甸国国王(今贵州大方),其后代子孙有以先祖名中的“火“为姓氏,称火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帝喾高辛氏之臣祝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记·五帝纪正》记载:“帝喾高辛氏,其母不见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夌,龆龇官圣德。能顺三辰。年十五佐颛顼,三十而登帝位,都毫,以木承水。以人事纪官,以勾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蓐收为金正,元冥为水正,后土为土正,是为五行之官。分职而治诸侯,于是化被天下,遂作乐六茎,以康帝位。”
  古史相传,祝融出于颛顼,也就是帝喾高辛氏的弟弟,时为火正,就是掌管火之官,为五天官之第二位。据史籍《左传》记载:“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已、董、彭、秃、云、曹、斟、芈。”其实,祝融八姓皆为庶支之姓,嫡支皆以祝融的官职称谓“火正”为姓氏,称火正适,后省文简化为火氏,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出自波斯语“火者”,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回族中的火姓,出自古波斯语“查拉斯图拉”,汉语即“火者”、“圣火”,原意为显著和富有,后来演变为尊贵、学者、圣高等多种含意,故而,在回族中采用“火”为姓氏者颇多。
  著名的北京八达岭居庸关长城处于关沟,是南口城至八达岭岔道城之间长约二十公里的高山峡谷地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通往塞外的咽喉要道。
  关沟两侧层峦叠嶂,一侧为太行山余脉,一侧为燕山余脉。沟内清溪萦绕,草木葱翠、禽鸟飞鸣,其风景名胜比比皆是。明朝时期即有“居庸八景”之称。其“居庸叠翠”为清乾隆大帝所提,亦是“燕京八景”之一,并有关沟“七十二景”之说流传至今。那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其历史源远流长。
  雄握燕京北门的居庸关长城,有一处地方叫做“五桂头”,原名乱柴沟,历史上也是防守的重点区域。传说,当年燕王朱棣率军扫北时,手下有回族火氏五兄弟,齐心协力帮助朱棣攻下乱柴沟,为明军击溃元朝大都北境守军主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棣后来夺侄位当了皇帝,对骁勇善战的火氏五兄弟很是不放心,因此没过多久,就以“蒙古细作“的罪名杀害了五兄弟,并将其五颗人头悬于弹琴峡附近的路旁示众,此后,人们就称该地为“五鬼头”。
  火氏五兄弟无辜被诛,使许多当年投奔燕王又立过战功的人感到自危,人心浮动,皆想离开。刚刚坐上江山的明成祖朱棣一下子慌了,为了安稳人心,连忙又为火氏五兄弟平反,再赐封其为“五显财神”,并立五显财神庙于关沟之内。世人因而又改“五鬼头”为“五贵头”,亦有称“五火头”者。
  清朝末年,中国铁路鼻祖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认为“贵”字太俗,因而又将“五贵头”改成了“五桂头”。至此,该地三易其名而终为“五桂头”。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郭尔罗斯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蒙古族郭尔罗斯氏:亦作郭洛罗斯,世居察哈尔、科尔沁地区。后满族也用以为姓氏,满语为Gorlos Hala,世居沾河等地。内扎萨克也有此姓,以部为氏。
  蒙古族郭尔罗斯氏后改汉字单姓为郭氏、火氏。而满族郭尔罗斯氏后改汉字单姓为郭氏、高氏。
  另外:
  在今上海市浦东闵行区,有当地火氏一族的聚居村。
  传说,该支火氏原来是元朝官宦,在元朝末期自湖南衡阳避祸迁徙而来,一路上自称为火夫,以通过明军的盘查。待安全抵达目的地后,遂以“火”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火家宅以前的祠堂内,供奉有祖上武举的弓具和马鞍,初步判断为元末蒙古族官员后裔携族流亡,属于避祸改姓为氏。该姓源为口传历史,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七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出自古锡伯族霍火齐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锡伯族霍火齐氏,世代居于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山西等地部分地区)、虎尔哈乌拉(今黑龙江牡丹江)等地,后有改汉字单姓为霍氏、火氏、齐氏者。
  随着清乾隆大帝下令锡伯族人西迁戍边,一部分霍火齐氏族人迁徙到了新疆伊犁地区,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完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部分霍火齐氏族人后在新疆察布查尔地区生息繁衍,因此又称“中国东北、西南有两把火”。
  得姓始祖:火济。
  火济为三国时期罗匐人(苗族)。在三国时期,蜀汉国境内南夷孟获谋反,诸葛亮率兵南征,途经贵州,火济率众出营四百余里迎皆,并有金、银、衣被、刀枪箭、战马车架、军队民夫,尽力支助诸葛亮军。在战斗中,火济身先士卒,多发挥关键作用。得胜回朝后,诸葛孔明奏刘禅,封其为罗匐国国王,后长期为西蜀政权掸压南方。最后一次为西蜀出征时,火济达一百零四岁高龄,骑不动战马,便坐滑竿指挥作战,得胜后被刘禅接到西蜀,称其为仲父,并在金殿为其长设座位,入朝免礼,并赐以“银鸿义仗”,以示极宠。因其寿诞极高,民间称其为寿王。火济后代子孙有的以祖名中的火字为姓,称为火氏。故火氏后人奉火济为火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火姓望居罗甸国(今贵州省大方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火 济:又称火阿济,三国时为助武侯征孟获者。《明史》作火济,《贵州通志》及《黔书》因夷谱三十三世有齐齐活之名,而误以为济济火而称为济火将军。济火以鹿里分与其兄莫布,即芒部,为德施氏而创业贵州,今《镇雄州志》有七里营,为武侯收济火处,见《镇雄县志》。又云莫布为济火之子,火济深目长身,而黧色而白齿,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众,诸蛮戴之。武
  侯使李恢由平彝通道进盘江,火济献粮通道,助兵有功,世长其上。火济牂牁帅,实为罗甸中兴之祖。后世混作始祖慕齐齐及其活,今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