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一千三百万字的作品。从《灭亡》《激流三部曲》到《寒夜》,这位热情勤奋的作家创作了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巴金说过:“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通过他的作品,我们认识到了一位讲真话的老人,一位永远怀有赤子之心的老人。
也许,理解巴金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惟有阅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属于他的永恒的青春。
巴金1904年生人,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在发表小说《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一千三百万字的作品。他的创作以中、长篇小说为主。由《灭亡》经过《家》到《寒夜》,这位热情勤奋的作家创作了多部作品,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他的许多作品都被搬上了舞台。同时,他出版了大量译作。
《灭亡》即开端
1927年初,他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灭亡》。小说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灭亡》不仅是巴金进入文坛的奠基之作,也为他以后的创作内容开了一个端绪。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活动和思想性格,成为了巴金抗战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爱情、激流三部曲
《灭亡》以后,出现了巴金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从1929到1937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萌芽》《新生》《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他那极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他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寒夜》的转变
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的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最能体现巴金这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1945年底,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寒夜》。随着生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发展,他的创作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主要反映在英雄主义色彩逐渐黯淡,反抗的激情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逐渐收敛,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愈益发扬。这使巴金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特色。
《随想录》展现人格光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并主编《收获》杂志。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随笔集《随想录》等。
从1978年底起,巴金开始写作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的《随想录》。这些就文学和生活的种种问题发表看法的文章,不论是现实的感兴,还是往事的追思,既把笔触伸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又坦率地挖掘自己的灵魂,表现出巴金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严峻思考。在这些寓深沉于平淡的文章中,巴金把心交给读者,毫无掩饰他讲出自己心里的真话。《随想录》显示出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真实自然的人格光辉。
巴金部分代表作
中篇小说:《灭亡》《死去的太阳》《春天里的秋天》《萌芽》(又名《雪》)《新生》《憩园》《第四病室》《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三部)《寒夜》。
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神·鬼·人》《沦落》《发的故事》《还魂草》等。
散文集:《海行》(又名《海行杂记》)《点滴》《旅途随笔》《生之忏悔》《龙·虎·狗》《废园外》《怀念》《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随想录》《创作回忆录》《心里话》《十年一梦》等。
传记:《巴金自传》。
童话集:《长生塔》。
巴金译作
小说/诗集:尤利·巴基的长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赫尔岑《一个家庭的戏剧》、普式庚诗集《叛逆者之歌》、斯托姆的短篇小说集《迟开的蔷薇》、王尔德的童话/散文诗合集《快乐王子集》、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短篇小说集《门槛》等。
剧本:阿美契斯的《过客之花》、廖·抗夫的《前夜》《夜未央》、A·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
传记:凡宰特的《一个卖鱼者的生涯》、柏克曼的《狱中记》、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巴甫洛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
理论著作:《科学的社会主义》等。
教材中的巴金作品
小学课本:《鸟的天堂》《海上日出》。
中学课本:《灯》《繁星》。
■搬上舞台的巴金作品
话剧
★人艺版《家》(1984年)
编剧:曹禺
导演:蓝天野
首演:1984年4月1日
《家》的舞台剧最有影响的要数1984年4月1日在首都剧场首演的话剧《家》。
这部戏老中青三代人同台演出,给年轻演员很好的学习机会。瑞珏的扮演者罗历歌还凭借此剧赢得了当年的戏剧梅花奖。她的同学王姬、郑天玮和宋丹丹也在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明星版《家》(2003年)
编剧:曹禺
导演:陈薪伊
全剧最大新意是把巴金献给他哥哥的一首诗作为线索。奚美娟的瑞珏、陈红的鸣凤、程前的觉慧都表演得非常出色,特别是83岁的孙道临扮演的高老太爷。
戏曲
★戏曲《家》
川剧:川剧《激流之家》恢复了觉慧在小说中的主角地位,瑞珏则从舞台上消失。
沪剧:将流派唱腔作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大胆尝试管弦乐队的配器和20人合唱团。
越剧:剧中,鸣凤跳湖后,觉慧与觉新将有一番激烈的较量,而这一冲突,曹禺的话剧本则不曾表现过。
影视
★电影《家》(1956年)
导演:陈西禾、叶明
主演:孙道临
1956年摄制,孙道临扮演觉新。他说:“当时心里很没底。在巴老的鼓励下,才有勇气演下去。”扮演瑞珏的张瑞芳说:“巴老把瑞珏与觉新塑造得太绝了。”
★电影《故园春梦》(1964年)
导演:朱石麟
主演:夏梦、平凡、鲍方
根据小说《憩园》改编。夏梦、鲍方等演员均有出色表现。
★电影《英雄儿女》(1964年)
导演:武兆堤
主演:田方
根据《团圆》改编。片中主题歌传唱至今。
★电影《寒夜》(1984年)
导演:阙文
主演:许还山、潘虹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塑造了旧式知识分子面对困境的不同态度。
★电视剧《家春秋》(1988年)
剧中大少爷高觉新由在《夜幕下的哈尔滨》《林海雪原》出演主角的林达信扮演。本片和《末代皇帝》《大酒店》共同荣获第七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这一次的旅行使我更了解一个名词的意义,这个名词就是:朋友。
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面前我只感到惭愧。你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法报答你们。”这并不是谦虚的客气话,这是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个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见他。但是他给我的那一点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颤动。
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和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
世间有不少的人为了家庭抛弃朋友,至少也会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划一个界限,把家庭看得比朋友重过若干倍。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也曾亲眼看见一些人结婚以后就离开朋友,离开事业……
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为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这个信条在我实在是不可理解的。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怎样可怜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
然而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给的东西。他们的友爱,他们的帮助,他们的鼓励,几次把我从深渊的边沿救回来。他们对我表示了无限的慷慨。
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太慷慨了。�这一次我走了许多新地方,看见了许多新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遇到一点困难,朋友们给我准备好了一切,使我不会缺少甚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
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苦,怎样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知道我不能够报答他。有些朋友,连他们的名字我以前也不知道,他们却关心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那被日光晒黑了的脸和膀子,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的确值得人掉眼泪。
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即使我不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慷慨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一切。靠了他们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我还要活下去。
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报答的。
最近我在法国哲学家居友的书里读到了这样的话:“生命的一个条件就是消费……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
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甚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
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1933年6月在广州
汽车库、储藏室、阁楼上、楼道口、阳台前、厕所间、客厅里、卧房内……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内,曾经到处是书。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藏书之多,在当代文人中,恐怕无人可比。
藏书多,自然在于书买得多。
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1·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2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买书真的没商量。
在现存的300多封巴金与萧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寄钱买书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书信萧珊:“昨天刚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还没有到开明去拿钱,过两天我会去拿的。其实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钱,不过来北平一趟总得买点东西带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买几本书。”从中可以看出,巴金这时在北京,准备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金已寄信嘱萧珊汇钱来,等不及又发信回去。
这是一封巴金写于1956年6月23日的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这次买书较少,已寄了几包回去,大概还有几包。”已寄了几包回去,还有几包,这还是买得少的,那么多的呢?可以想像,巴金买书有多“狠”。这次寄信的地点也是在北京。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巴金去北京,没有一次不买书回来的。琉璃厂、王府井,都是巴金必去的地方。
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一千三百万字的作品。从《灭亡》《激流三部曲》到《寒夜》,这位热情勤奋的作家创作了多部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巴金说过:“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通过他的作品,我们认识到了一位讲真话的老人,一位永远怀有赤子之心的老人。
也许,理解巴金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他的作品。惟有阅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那属于他的永恒的青春。
巴金1904年生人,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在发表小说《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一千三百万字的作品。他的创作以中、长篇小说为主。由《灭亡》经过《家》到《寒夜》,这位热情勤奋的作家创作了多部作品,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他的许多作品都被搬上了舞台。同时,他出版了大量译作。
《灭亡》即开端
1927年初,他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灭亡》。小说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灭亡》不仅是巴金进入文坛的奠基之作,也为他以后的创作内容开了一个端绪。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青年的活动和思想性格,成为了巴金抗战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爱情、激流三部曲
《灭亡》以后,出现了巴金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从1929到1937年,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萌芽》《新生》《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他那极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他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还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寒夜》的转变
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的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最能体现巴金这个时期的创作风格。
1945年底,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寒夜》。随着生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发展,他的创作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主要反映在英雄主义色彩逐渐黯淡,反抗的激情和对未来社会的向往逐渐收敛,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愈益发扬。这使巴金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特色。
《随想录》展现人格光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并主编《收获》杂志。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随笔集《随想录》等。
从1978年底起,巴金开始写作记录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的《随想录》。这些就文学和生活的种种问题发表看法的文章,不论是现实的感兴,还是往事的追思,既把笔触伸向社会和历史的深处,又坦率地挖掘自己的灵魂,表现出巴金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严峻思考。在这些寓深沉于平淡的文章中,巴金把心交给读者,毫无掩饰他讲出自己心里的真话。《随想录》显示出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真实自然的人格光辉。
巴金部分代表作
中篇小说:《灭亡》《死去的太阳》《春天里的秋天》《萌芽》(又名《雪》)《新生》《憩园》《第四病室》《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火》(三部)《寒夜》。
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神·鬼·人》《沦落》《发的故事》《还魂草》等。
散文集:《海行》(又名《海行杂记》)《点滴》《旅途随笔》《生之忏悔》《龙·虎·狗》《废园外》《怀念》《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华沙城的节日—————波兰杂记》《随想录》《创作回忆录》《心里话》《十年一梦》等。
传记:《巴金自传》。
童话集:《长生塔》。
巴金译作
小说/诗集:尤利·巴基的长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赫尔岑《一个家庭的戏剧》、普式庚诗集《叛逆者之歌》、斯托姆的短篇小说集《迟开的蔷薇》、王尔德的童话/散文诗合集《快乐王子集》、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短篇小说集《门槛》等。
剧本:阿美契斯的《过客之花》、廖·抗夫的《前夜》《夜未央》、A·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
传记:凡宰特的《一个卖鱼者的生涯》、柏克曼的《狱中记》、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巴甫洛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