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讲究立冬进补,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进补药膳用的中药材有人参、当归、枸杞、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药膳常用的食材有乌鸡、鹧鸪、鹌鹑、水鸭等。
【立冬食炣饭】
潮汕地区立冬还有吃“炣饭”的习俗,这种食俗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潮汕地区俗谚说“十月十吃炣饭”,10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时候,加上当时的白萝卜、小蒜、新鲜的猪肉等,一道简单美味的炣饭就做成了。据介绍,“炣”是指烹饪的方式,指用火烧,它体现了潮菜丰富的烹饪方式。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立冬食蔗】
潮汕地区流传着一句俗语,叫“立冬食蔗无病痛”。潮汕先人认为在立冬这一天吃了甘蔗,既可以保护牙齿,又可起到滋补的功效。
潮汕本地甘蔗每年八九月份便开始上市,一直持续到次年的清明节前后,销售期长达半年,在潮汕地区属于节令水果,且售价不高。甘蔗基本产自澄海区和周边潮州、揭阳等地区,路程短够新鲜。
据称甘蔗还是口腔的“清洁工”,由于甘蔗纤维多,在反复咀嚼时就像用牙刷刷牙一样,把残留在口腔及牙缝中的垢物一扫而净,从而能提高牙齿的自洁和抗龋能力。难怪潮汕有“立冬食蔗不会齿痛”的谚语之说。
【摘“立冬粟”】
采摘之前,要洗净两手,双手不能带污秽(相传污秽会带来邪气),而且要挑颗粒饱满的稻穗进行采摘,越沉甸的稻穗代表着越大的福气。通常要采摘十二穗稻穗;若逢次年闰年,则要摘十三穗。每一穗稻穗各代表着一个月的平安、祥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立冬粟“只能上市场去买了。
立冬粟用清水洗尽后,就会连同隔年的稻穗被绑在一起,吊在墙边,让它们自然风干。等到有人得了病(如小孩不慎冲撞邪煞,精神异常,哭闹不止)或有参加丧事后回家者,那就要将一穗“立冬粟”放在水里,加上仙草叶子和大刺,用以洗脸或象征性地喝上三口,据说有消灾化吉的避邪作用。立冬粟的用途无疑带着传统的迷信色彩,可是以今天科学的角度来看,用之“驱邪消灾”是一种心灵的自我安慰,一种精神寄托。而且,这也反映了潮汕先民祈求身体健康,追求快乐祥和的美好心愿。
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传统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被潮人所传承。从古代吃“炣饭”到进补、食蔗、炒香饭,反映了潮汕民众崇尚自然、追随节令、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