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首先你没有说清楚问的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我了解到以前看过一个视频,里面一位老电影人说,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演员输入电报时配音的“滴滴——”声是同发报内容一致的摩斯码!!它拍摄于1958年,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拍摄电影的那些人,以及电影中的那些角色全都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信仰不同,但无一例外都还会有那个时代浓重的烙印,这种民国的气质也自然而然就会被他们带入到影片当中。
而当今天我们再回望那个年代的时候,就更会意识到,这种民国范儿在很多民国人物身上都那样鲜明而凸出的体现着。其实也不仅是那些革命志士、文化精英会如此。很多普通人,哪怕是一个小市民或者乡村教师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一种彬彬有礼、从容不迫的处世的风格,这是上千年儒家文化熏陶和教化的结果。电波可以永不消失,但“民国范儿”却几乎已经消失殆尽。
李侠睿智、坚韧,在第一次被捕时受尽日军的折磨也不愿吐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半点信息,自始至终只说“我是中国人”,而同时另一个审讯室里的姚苇只是单单的看着李侠受刑便吓得将自己知道的信息全部吐露出来,彻彻底底变成了日本人的走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可是李侠最后还是牺牲了,如果不是为了将那份至关重要的电报完整的发给延安,他还是来得及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一起逃走的吧,但是他怎么可能会在任务没做完的情况下逃走呢,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啊。姚苇和特务来到李侠跟前。面对敌人黑洞洞的枪口,李侠镇定从容地向延安的领导和战友们作了最后的告别:“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收到留言的延安战友们脱下军帽向英雄致敬,我也向这位英雄致敬。 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真的没办法想象抗日战争时的情景,就算看过再多有关的电视和历史解说,也是无法有真正面临敌人时的那种感觉,更难想象李侠是如何在知道自己即将牺牲的时候还能露出那样坚定不悔的眼神!
我觉得胡歌的表现的细节就叹为观止
我最喜欢的就是胡歌的表现了。
这个我还真是不太清楚
我还真的没有过多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