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卷第
4
期
V
o.
l
11
N
o
.
4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
l
of
Shayang
T
eachers
Co
ll
ege
2010
年
8
月
A
ug
.
2010
收稿日期
:
2010-
07-
08
作者简介
:
崔中良
(
1986-
),
男
,
河南延津人
,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
学院硕
士研究
生
,
主
要研究
方向
:
语用
学、
翻
译及语
言哲学。
关联
)
)
)
顺应理论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崔中良
(
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
学院
,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
:
文章通过调查分析近年来关于关联
)
)
)
顺应理论
的理论发展
和理论应
用的现状
,
指出这
一理论
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
没有形成共同
认可的
理论模
式
,
且
关联理
论和顺
应理论是
如何结
合的观
点亦不
一致
。
目前这一理论模式的应用在中
国研究中主要涉及翻译
、
委婉语
、
跨文化交际
、
广告语
、
篇章分析
、
隐喻研
究
、
幽默语
、
话语标记
语和
法
庭预
设等
,
但是
应
用的
深
度和
广
度
还远
远
不够
,
因此
必
须建
立
统
一公
认
的关
联
)
)
)
顺应模式
,
大胆创新
,
努力拓展
其应用领域
,
以促进这一理论的迅速发展
。
关键词
:
关联
)
)
)
顺应理论
;
运用
;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
H
0-
0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0768(
2010)
04-
0093-
04
一
、
引言
1986
年
sperber
和
W
ilson
发
表
R
elevance
:
Co
mmun
ication
and
Cognition
(
关
联性
:
交
际与
认
知
),
此书一出
,
立即引起了西
方语言学界、
认知
语言学界、
哲学界的强烈反响
,
学者们发现可以用
关联理论来解释语法学、
文体学、
修辞学、
大众传
播学、
语用学等
领域的许多现象
和问题
,
[
1]
从而
导致语用学界掀起了语言与认知研究的热潮
,
人
们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进一步深化。
1999
年
V
erschueren
出版
Understanding
P
ragm
atics
(
语
用学新解
),
其提出的顺应论更加推动了
语用学
在认知方面的研究
,
国内关于此理论的专著就不
下
10
本。近来语言学界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迹象
,
即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合并到一起
,
取长补短
,
形
成关联
)
)
)
顺应理论
,
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目
前正在迅速地发展。
关联
)
)
)
顺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主要发轫于
2001
年
,
由
中
国
学
者
杨
平
首
先
在
其
文
章
5
关
联
)
)
)
顺应模式
6
中提出
,
后
来冉永平在杨
平的
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改
,
使得这个理论不仅仅限
制在说话的一方
,
还可运用于动态的交际中。在
这几年特别是
2005
年来
,
在李占喜博士论文发表
以后
,
关联
)
)
)
顺应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笔
者在中国知网中首先输入关联理论
,
又搜索顺应
理论
,
得
到
78
篇文章
,
其中有
34
篇期刊文
章
,
2
篇博士论文和
42
篇硕士论文
,
本文主要分析杨平
和冉永平的文章、
2
篇博士论文和这一理论运用
于不同方面的文章。
二
、
关联
)
)
)
顺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从研究阶段上看
,
国内研究可以分为理论创
建期和理论应用期。
(
一
)
理论创建期
杨平在
2001
年发表的
5
关联
)
)
)
顺应模式
6
开启了关联
)
)
)
顺应模式研究的时代。在这篇文
章中作者分析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这两种理论的
优点和不足
,
然后取各理论之长
,
形成关联
)
)
)
顺
应模式。这个理论的内容包括
:
(
1)
话语交际目
的在于寻求最佳关联。
(
2)
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
定话语方式的选择。
(
3)
关联假设是说话人对符
合关联原则的语境顺应的结果。
(
4)
关联顺应是
一个语境成分
(
物质世界、
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
)
和语言结构
(
音位、
重音、
语调
;
词汇结构和内容
;
句式的长短
;
命题结构和内容
;
篇章结构和内容
)
相互顺应的动态过程。
(
5)
关联顺应是策略选择
的过程。
[
2]
在
2003
年陈春华对比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
,
并指出关联理论有着一致的理论框架
,
但是其操
作性较弱
,
顺应论理论描述比较充分
,
但是其解释
力和操作性不如关联理论。很可惜作者并没有形
成自己的新的理论。
[
3]
冉永平在
2004
年提出了自己的关联
)
)
)
顺
应模式
,
如图
1
所示
:
[
4
]
图
1
冉永平的关
联
)
)
)
顺应模式
(
二
)
理论应用期
根据近年来发表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论文
,
关联
)
)
)
顺应理论应用的方面有翻译、
委婉语、
跨
文化交际、
广告语、
篇章分析、
隐喻研究、
幽默语、
话语标记语和法庭预设等
,
其中关于翻译的文章
最多
,
有
TE
M
-
8
翻译、
影片名之翻译等
,
而李占
喜的博士论文最为详细
,
最为清晰。
李占喜
(
2007)
的
5
关联与顺应
:
翻译过程研
究
6
认为
,
翻译即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
推理的
过程
,
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在语篇释意的
交际过程中
,
译者与原文作者或原文话语进行的
跨文化对话是一个寻找关
联明示推理的
交际过
程
,
语篇产出的交际过程是一个译者动态顺应译
文读者的交际过程
,
译者使用译文语言传达原文
作者的意图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
,
该
选择过程具有变
异性、
协商性和顺应性的
特点。
但文章没有深究关联理论和顺应论的深层关系
,
只是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的理解中
,
将顺应论
运用于翻译的产出中。
[
5]
(
P35-
41)
王
雪
玉
(
2008
)
的
5
TE
M
-
8
翻
译
中
的
关
联
)
)
)
顺应构思
6
借鉴语用学原
则
,
结合英
语专
业八级考试
(
TE
M
-
8
)
中的翻译实例
,
并从探讨
TE
M
-
8
翻译中的解题策略着手
,
发现翻译作为
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
,
其根本交际意图是译
者通过一系列顺应选择寻求原文理解以及译文输
出过程中的最佳关联
,
关联是翻译的根本意图
,
而
顺应则是实现这种意图的具体手段。作者详细地
分析了在做
TE
M
-
8
中的翻译的时候如何运用关
联顺应理论
,
如何才能很好地进行翻译
,
但文章主
要注重顺应论
,
将顺应理论解释得很清楚
,
却没有
很好地说
明
关
联理
论
,
另外
,
文
章
也没
有
说
明
TE
M
-
8
翻译和一般的翻译有什么区别。
[
6]
王梦娅
(
2009)
的
5
以关联顺应论研究美剧字
幕翻译的策略
6
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特价及要
求
,
认为字幕译者进行翻译时不得不考虑时间和空间
的限制以及文化背景和影视剧上下文的连贯等因
素。文章运用李占喜博士的关联
)
)
)
顺应论模式
来研究美剧字幕的翻译
,
通过对其翻译过程和特
点的研究总结出一些美剧字幕翻译的策略。
[
7]
傅绍清、
张传彪
(
2008)
在
5
关联与顺应
:
论影
片名之翻译
6
中
讨论了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
,
认
为关联和顺应这两个理论可以运用于片名的翻译
中
,
但是作者仅仅指出有些片名可以运用关联理
论进行解释
,
而另外一些片名可以运用顺应论来
进行解释
,
没有将这两个理论进行结合
,
而且文章
中提到的一些例子
,
归根结底还是在讨论归化和
异化、
文化缺省等老问题
,
没有新意。
[
8]
鹿婷婷
(
2006)
的
5
委婉语的关联
)
)
)
顺应性
研究
6
以关联
)
)
)
顺应模式为理论框架
,
探讨言
语交流者在委婉语的选择过程中对社会规约、
心
理动机的关联顺应
,
但是作者没有详细说明在委
婉语选择时是如何关联和顺应的以及在关联和顺
应的过程中说话者的心理认知情况具体怎样。
[
9]
唐德根、
刘
晶
(
2005)
的
5
关联
)
)
)
顺
应模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阐释力
6
讨论了关联理论
和顺应论
,
并分析了两个理论的优缺点
,
提出了自
己的关联
)
)
)
顺应模式
,
并介绍了这个模式的主
要内容
,
最后运用这个模式来分析跨文化交际
,
认
为
:
/
为取得成功的交际
,
我们往往是以顺应来寻
求关联
,
又通过关联来达成更好的顺应。
0
但是
,
文章虽然介绍了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
,
但是这些
内容很混乱
,
听者和说者不知道直接到底要运用
哪些内容
,
同时在运用此模式来解释跨文化交际
的时候
,
只是很模糊地说关联和顺应
,
没有很具体
清晰地运用这个模式的内容来进行解释。
[
10]
卜杰民
(
2004)
的
5
关联
)
)
)
顺应语用模式的
研究
6
分
析了
关联
理
论和
顺
应
理论
,
得出
了
关
联
)
)
)
顺应模式
,
并介绍了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
,
最后认为关联
)
)
)
顺应模式可以运用于对广告语
言的使用规律进行研究和对礼貌的认知机制进行
解释
,
但文章没有将此模式的内容清晰地划分
,
特
别是在听者和说者这两个不同的行为下
,
这个模
式是如何运作的没有解释清楚。
[
11]
尹丕安
(
2007)
的
5
顺应
)
)
)
关联连续体下的
语境及语义动态性分析
6
以
Sperber
&
W
ilson
的
关联理论和
V
erschueren
的顺应理论为基础
,
尝
试性地提出了关联
)
)
)
顺应连续体的言语交际模
式。在此基础上
,
作者分析了语境动态性及语义
顺应性在话语生成和解释中的功能
,
最后指出
:
语
境动态性是语义顺应的前提
,
语义顺应性建立在
语境动态性的基础上。
[
12]
王永华
(
2003)
的
5
关联
)
)
)
顺应模式对中文
房地产
广告语
篇的阐
释力
6
主
要从语
用学
的关
联
)
)
)
顺应角度探讨了语篇意图对语篇布局策略
的指导作用
,
不仅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关联顺应模
式在解释和描述话语运用规律方面的普遍性和充
分性
,
同时也对广告语篇制作策略的研究具有推
广和参考意义。但这篇文章只是简单介绍了杨平
的关联
)
)
)
顺应模式
,
并没有新的发展和补充
,
而
且在分析广告语篇的时候没有将关联和顺应同时
运用于解释当中
,
而是对这两个理论进行分别解
释。
[
13]
王晓玲
(
2005)
的
5
隐喻的关联顺应性研究
6
借鉴语用研究者所提出的关联
)
)
)
顺应模式对隐
喻进行了探讨
,
重申了关联是目的、
顺应是依据的
隐喻研究立场
,
阐释了隐喻的关联性、
顺应性以及
二者在交际过程中所体现的动态性以及层次性
,
这对理解和使用自然语言是有帮助的
,
但文章没
有很好地理解关联
)
)
)
顺应模式的内涵
,
只是简
单的拼凑
,
而且在分析隐喻的时候更是没有用到
关联
)
)
)
顺应模式。
[
14]
郭月琴
(
2007)
的
5
口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
顺应
)
)
)
关联性研究
6
通过分析关联理论和顺应
理论并
指
出
两
个
理
论
的
不
足
,
从
而
得
出
了
顺
应
)
)
)
关联模式
,
目的是探明口语交际中话语标
记语的产生和理解的心理过程
,
使我们更好地理
解口语交际的本质。作者首先在该理论框架内对
话语标记语进行语用描述和分析
,
继而对话语标
记语的实际应用特别是在教室里师生的话语标记
语使用情况展开调查研究
,
但是文章并没有完整
地提出自己的关联
)
)
)
顺应模式
,
而且也没有将
关联
)
)
)
顺应作为研究的重点
,
而主要是研究话
语标记语。
[
15]
刘岚
(
2009)
的
5
法庭提问中预设的顺应
)
)
)
关联理论分析
6
通过对比杨平
(
2001)
和冉永平的
关联
)
)
)
顺应模式之后
,
提出了法庭提问中预设
的关联
)
)
)
顺应模式
,
讨论了预设的生成与理解
过程
,
并
将
这
一
理
论
运
用
于
实
际
的
案
例
分
析
中。
[
16]
曹璐萍
(
2009)
的
5
政治语篇中滑头语的顺应
关联分析
6
运用顺
应
)
)
)
关联模
式
,
分析政
治滑
头语产生、
识别和理解的过程
,
目的是通过这一政
治话语研究的新视角
,
帮助人们深入和正确理解
政
治
话
语
,
并
验
证
顺
应
)
)
)
关
联
模
式
的
解
释
力。
[
17]
从上面这些分析可以看出
,
目前我国学者对
于关联
)
)
)
顺应理论不管是阐释还是应用都在逐
渐成熟
,
其中硕士论文相当多
,
尤以理论的构建和
运用于翻译方面的文章居多
,
且应用的范围有逐
渐扩大之势
,
可见关联
)
)
)
顺应理论对语言现象
的解释力还是比较强的。
同时从
上
面
的
分
析还
可
以
看
出
我
国
对
关
联
)
)
)
顺应理论的研究亦存在两个明显不足
:
第
一
,
对关联
)
)
)
顺应论模式众说纷纭
,
最典型的就
是杨平跟冉永平各自建立了不同的关联
)
)
)
顺应
模式。第二
,
关联理论和顺应论在结合方式上不
一样
,
有的就是简单地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进行
拼凑
,
认为话语理解是一个关联的过程
,
而话语产
出则是一个顺应的过程。而在关联
)
)
)
顺应论的
应用方面
也
存
在不
足
:
第一
,
没
有
很好
地
将
关
联
)
)
)
顺应论
运用
到
一些
现象
的
解释
中
,
对
关
联
)
)
)
顺应论没有很好地理解。第二
,
对某些领
域的探讨还是很浅显
,
在所查的论文中
,
只有对翻
译的研究还相对比较透彻
,
其他方面都是只有一
两篇文章。
三
、
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
,
笔者认为国内的研究
需要对理论的构建达成共识
,
并在理论的运用方
面向纵深发展
,
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
(
一
)
建立新的关联
)
)
)
顺应模式
结合杨平与冉永平的关联
)
)
)
顺应模式
,
笔
者提出了新的关联
)
)
)
顺应模式
,
以求能对其达
成共识
,
如图
2
所示。
话语的产出过程
:
首先
,
运用
顺应论顺
应语
境、
语言结构
,
要意识到话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
,
而且要意识到双方的意识凸显程度。其次
,
根
据上面顺应的内容作出假设
,
得出最大关联。再
次
,
再运
用推理选择的逻辑思维
,
选择出最佳关
联。最后
,
产出最适合的话语。
95
话语的理解过程
:
首先
,
运用
顺应论顺
应语
境、
语言结构
,
要意识到话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
程
,
而且要意识到双方的意识凸显程度。其次
,
根
据上面顺应的内容作出假设
,
得出最大关联。再
次
,
再运用
推理选择的逻辑思维
,
选择出最佳关
联。最后
,
理解最合适的话语意义。
图
2
作者的关联
)
)
)
顺应模式
(
二
)
对关联
)
)
)
顺应论运用的展望
关联
)
)
)
顺应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
,
还有待
我们继续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和发展。目前这一
理论的应用涉及翻译、
委婉语、
跨文化交际、
广告
语、
篇章分析、
隐喻研究、
幽默语、
话语标记语和法
庭预设等
,
我们如果大胆创新可以考虑向以下两
个方面进行拓展
:
一是在外语教学方面
,
可以探讨
如何运用关联
)
)
)
顺应理论来指导外语学习能力
的提高
,
以及教师如何运用关联
)
)
)
顺应理论设
计教学方案。二是在文学分析方面
,
可以运用关
联
)
)
)
顺应论来指导文学语言的阐释、
文学文体、
文学翻译等。
参考文献
:
[
1]
李冬梅
.
近
10
年来关联理
论在中国
的研究
[
J].
四川
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
2):
102-
105
.
[
2]
杨
平
.
关联
)
)
)
顺
应模式
[
J].
外国
语
,
2001
,
(
6):
21-
28
.
[
3]
陈
春
华
.
顺
应
论
和
关
联
论
)
)
)
两
种
语
用
观
的
比
较
[
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3
,
(
2)
:
93-
97
.
[
4]
冉永平
.
言
语交
际的
顺应
)
)
)
关
联性
分析
[
J].
外语
学刊
,
2004
,
(
2):
28-
33
.
[
5]
李占喜
.
关联
与顺
应
:
翻译
过程研
究
[M
].
北京
:
科
学出版社
,
2007
.
[
6]
王雪玉
.
TEM
-
8
翻
译中
的关
联
)
)
)
顺应
构思
[
J].
温州大学学报
,
2008
,
(
6):
58-
63
.
[
7]
王梦
娅
.
以关
联
)
)
)
顺应
论研
究美
剧
字幕
翻译
的策
略
[
D
].
北京
:
北京交通大学
,
2009
.
[
8]
傅绍清
,
张传彪
.
关联与顺应
:
论影片名
之翻译
[
J].
长春大学学报
,
2008
,
(
6):
49-
52
.
[
9]
鹿婷婷
.
委婉语的关联
)
)
)
顺应性研究
[
J
].
山西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6
,
(
4):
70-
71
.
[
10]
唐德根
,
刘
晶
.
关
联
)
)
)
顺应模
式在
跨文
化交际
中的语用
阐
释
力
[
J].
衡
阳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2005
,
(
4)
:
124-
127
.
[
11]
卜杰民
.
关联
)
)
)
顺应语
用模式的
研究
[
J].
西北农
林科技大学学报
,
2004
,
(
3):
136-
140
.
[
12]
尹丕安
.
顺应
)
)
)
关
联连续
体下的语
境及语
义动态
性分析
[
J].
语言教学
与研究
,
2007
,
(
2):
72-
78
.
[
13]
王永华
.
关联
)
)
)
顺
应模式
对中文房
地产广
告语篇
的阐释力
[
D
].
成都
:
西南交通大学
,
2003
.
[
14]
王晓玲
.
隐喻的关联顺
应性研究
[
J].
烟台师
范学院
学报
,
2005
,
(
4):
102-
106
.
[
15]
郭月琴
.
口语交
际中话
语标记
语的顺
应
)
)
)
关联性
研究
[
D
].
北京
:
中国石油大学
,
2007
.
[
16]
刘
岚
.
法庭提
问中预
设的顺
应
)
)
)
关联理
论分析
[
D
].
重庆
:
西南大学
,
2009
.
[
17]
曹璐萍
.
政治语篇中滑头语的顺应
关联分析
[
D
].
武
汉
:
华中师范大学
,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