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和御林军有什么不同?

2025-03-29 13:08:2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禁军和御林军性质相同,都是防御外来之敌、对抗内部之乱、保卫皇室安全的。

禁军,帝制或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汉武帝时,于南军新设“建章营骑”、“期门骑”两支天子侍卫禁兵;隋朝的禁军有十二卫。

御林军,亦称“ 羽林军”,是古代封建王朝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始于汉武帝刘彻,此后,历朝历代的御林军多有变化,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

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在封建时代式微后,这些名称往往成为军事荣誉称号,授予建立特殊功绩的部队。进入现代后,除某些君主立宪国家仍保有正统禁军外,名义上不由君王统治的国家,如共和国,与之性质相近的军队为“宪兵”或保安部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中国首都)的非军事队伍也通常会冠以御林军的别称。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负责保护党和国家领导人安全的重要任务,担当着类似禁军的角色。

回答2:

禁军原指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历代有直称禁军、禁兵的,也有另立名目的。又有此名义而扩大其任务范围的。唐代禁军初有元从禁军,以后陆续出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等名目,演变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军。其中如神策军即戍守各地,任务不限于宿卫。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构密院颁发兵符。编制单位有军、指挥、都。士兵出自雇佣,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社会地位低于一般人民。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王安石变法时裁减兵额,置将分领,加强,战斗力有所提高。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队缺额极多,京师三衙所统余万人,实际仅存三万人。北宋亡,禁兵主力溃散。南宋时,各屯驻大军取代禁兵,成为正规军,而各地尚存的禁兵,则成为专供杂役、不从事战斗的部队。
羽林卫即“羽林军”,为宫廷禁军,创设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唐高宗时,置左、右羽林军。明朝也设羽林军,分羽林左卫、羽林右卫。
御林军简单的说说是保卫都城的卫戍部队。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立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专事对皇城的保卫。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造守卫金牌,或镀金铜牌,牌上有篆文"守卫"、"随驾"字样,存尚宝司,军士值班领取佩带,下值时交回。

回答3:

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军、亲卫军、近卫军、御林军等不同称呼。在封建时代式微后,这些名称往往成为军事荣誉称号,授予建立特殊功绩的部队。禁军和御林军性质相同,都是防御外来之敌、对抗内部之乱、保卫皇室安全的。 御林军,亦称“ 羽林军”,是古代封建王朝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始于汉武帝刘彻,此后,历朝历代的御林军多有变化,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