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篇《半生缘》或者《金锁记》读书笔记 跪求了各位大哥大姐

2024-12-02 22:44: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读书笔记——《半生缘》
虽已是入冬,但天气却仍然如春天般潮湿暧昧,粘稠的拉扯中,数不尽的哀伤落寞无孔不入,侵蚀着人的心。快乐似乎一直在前方招手,却似乎又只是一晃而过,迷人地招摇过市,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是无尽的伤痛,还是那个幸福彼岸的NEVERLAND?
《半生缘》很早就看过了,那时的我和现在大不相同。生活如同万花筒般丰润多彩;那时的天总是很蓝;空气也是暧昧的,但是却干爽;日子过得很慢,每一天,每一秒都充满了希望。那时的我总以为生活就应该是那样,没有忧伤,不会失落,永远可以和好朋友一起看花开花落。那时的我是不屑这部电影的。平淡如白开水般的叙述,沉闷,无聊,没有感触。可是如今,一切都变了,突然发现,生活是不需要那么多色彩的。黑白电影才是永恒的经典,才是最美也最让人心痛的。突然想起这部电影,永远昏暗隐晦的色调,抢眼的那一抹色彩,是曼璐的口红。哪个被生活委屈着的小女人,用最痛苦的姿态与生活共舞,也用最残忍的手段,撕毁了妹妹的终生幸福……
一切在平淡的叙述中展开。曼桢丢失了一只红手套。寒冬的夜晚,举着手电的世钧,找回了红手套,也找回了爱。曼桢接过手套时羞涩的笑,世钧回过身去那瞬间的神采,见证了爱情的开始。“当你没想去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已经爱上她了。”可是也许一切真的是天命,阴差阳错,十四年光阴似箭。再次乡间,也唯有一句:“我们回不去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结尾时,回闪的是十四年前世钧寻找那只红手套的场景,而曼桢为世钧准备的手套也恰恰成为她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痕。心里有点悲凉的感觉。其实故事里每个人都是凄惨的,一如张爱玲习惯的冷艳。对生活无奈的妥协,一次又一次擦肩,至始至终,都只是那一转身的距离……
看完电影,有种说不出的伤感,淡淡的,却将我紧紧缠绕/抬头看天,想寻回一些曾经的足迹,却发现鸟过不留痕。人来了,人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反而,却带走了整个天空的色彩。我似乎看见风中几颗破碎的尘埃,那是曾经的实验。一切被时间扯散,随风飘逝,永不回头……
其实,一切早已结束。
其实,一切从未开始。
其实,我们回不去了……
----------------------------
金 锁记读书笔记
张爱玲是一代才女,她的人生早熟、奇特、充满传奇色彩,她的性格聪慧、执着、特立独行、不受束缚,她对周围的事物有着敏感、深刻、独到的认识,她的作品凄幽、秾艳、苍凉,充满了人性的主题。《金锁记》是她的早期作品,发表时她不过只有二十三岁,但作品已经是相当成熟,从取材的视角、思想的深度和表现技巧方面,都有突破,当时及后世的评论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金锁记》是以李鸿章次子李经述的家庭为原型的。小说写了一个大的封建家族中一个只有名份但却出身低微、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儿,之所以能够嫁到姜公馆这样的公侯之家,是因为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钱。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环的蔑视和冷落,得不到起码的尊重。她心里喜欢小叔子姜季泽,但季泽却是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于是本来要强、泼辣的她就愈发口无遮拦,疯疯颠颠,别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让着她,是因为向她要东西。十年后成了寡妇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馆,有了家产,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护住钱财上,为自已带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锁。为了钱,她撵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泽,病态地拆散了女儿的婚姻,故意在儿子、儿媳间制造矛盾。“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钱迷乱了心性,变成了一个有着“疯子的审慎和机智”的狠毒、绝情、病态的人,但其实是她的人性被所处的环境逼迫、扭曲的结果,在当时社会中具有普遍性,而这种普遍性是与封建社会的根本相联系的。作为女人(不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质外,男女之爱是她们的基本需要。但身处没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却连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她生命中有三个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泽、儿子长白。丈夫是个天生的软骨病人,在她看来是“没有生命的肉体”,“要是能有点人气就好了”,她无法得到爱欲的满足,甚至连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会有了两个孩子。姜家只不过是让她来侍奉他,她因此最终分到了姜家的财产。季泽是她心中爱着的人,喜欢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泽虽然在外面寻花问柳,可在家里却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开开玩笑,他有他的原则。分家后季泽来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却认为他是来骗钱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撵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爱之外,还有情爱,但因为猜疑,她放弃了这种机会。我不认为作者只想表现金钱的胜利。但此后,她抛弃了这么多所获得、保护的财产,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从丈夫、季泽得不到爱,她忍受着情欲的煎熬,产生了疯狂般报复的病态心理,对所有男女之爱充满忌妒,包括儿子长白、女儿长安。儿子长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让已结婚的长白整夜陪着她通宵聊天,讲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儿媳妇自杀身亡。与丈夫结合只是使她获得了家产,季泽只给了她爱的煎熬,长白则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个浪荡子,连同女儿长安,都成了她病态心理的牺性品。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都不能给她爱,作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说明的是,这个“黄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会强加在她身上的(作为正常的女人却因为金钱原因嫁给了一个废人,这种违反人性的作法,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女人大多是无法反抗的),最后她被金锁压疯了,想摘也摘不掉了。小说没有痛诉,没有反抗,只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张爱玲关注人性,表现人性,《金锁记》写的就是人性受到压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说充满了“人生味”(张爱玲语)。在张爱玲看来,什么是“人生味”呢?她在散文《道路以目》中写道:“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人的成份’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我想这便是她对于“人生味”的解释吧,就是人生的本来状态,人和社会的复杂性,“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张爱玲语,出自《自已的文章》),当然也可以反过来理解。比如对七巧拒绝姜季泽求爱时描写,就是真伪并存,虚实共有,使人物更加可信、鲜活。
小说的语言简练、凝重,比喻新奇,人物对话上颇有《红楼梦》的风格。注重制造典型场景和人物心理刻画,借鉴了电影的一些表现手法。小说不足的地方我认为在某些地方主观性太强,比如对曹七巧主观上为什么那么看重钱,交待得不够,令读者推断起来就有些牵强。在刻画人物时也有这种缺憾,做不到象《红楼梦》那样不露痕迹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性格。这也许是现代小说的特点,但仍然给人有些突兀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