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童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提醒他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有耐心的孩子,一定能把这事情做完,这种方法叫做?

2024-12-01 05:38: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回答2:

鼓励机制。

心理学家表示,奖赏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直接驱使他们去做某事,但是渐渐地这种方式会让人只对奖赏感兴趣,而对被奖励的行为失去兴趣。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知道的是,对于物质上的奖励,孩子更在意心理上的被人认可,多鼓励孩子、多赞扬孩子比什么物质奖励都重要。

扩展资料

在儿童教育产品的设计中,很容易步入“面向家长研发”的误区,毕竟家长才是真正付费的“消费者”,所以往往会花大手笔向家长介绍课程的价值,而忽视了孩子才是产品真正的使用者,他们有权利知道你的这个课程产品能让他们获得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成绩很好的时候,会收获大量的赞美和表扬,不仅有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而且还有父母和长辈的。那么他就会将这种需求转化为更强的内驱力,因为在他看来,成绩好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回答3: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暗示也能对人体产生积极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人作过实验,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第一组在朗读前,主试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这就是一种暗示。对第二组,主试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是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这说明权威的暗示对学生的记忆力很有影响。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心理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

教师和家长都是必须谨小慎微的人,因为儿童最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而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在考试心理的调整中引导学生变“我一点没底,我恐怕要考砸”为“别人行,我也行”。

家长不应当对孩子说:你真懒,或者你怎么就这么笨。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让你的孩子真的变得“很懒”或“很笨”,即使他本来很勤快也很聪明。

在心理暗示中,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这就是为什么某些神医或者神棍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的把戏的缘由。

心理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因此在心理咨询和教育中最好尽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心理暗示应具有艺术性。教师要力求为学生的活动配上适当的艺术形式,如趣味性的故事、竞争性的游戏等,借助于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通过非理性直觉,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

在刑侦科学方面的作用:犯罪嫌疑人会利用人们这种普遍的受暗示的心理特性,实施作案。心理的犯罪比实际行为犯罪更让人感到可怕,特别是通过心理暗示来控制他人思维达到犯罪目的的行为更是令人不寒而栗。

但心理暗示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起作用的,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受害者一定是那种心理暗示性比较强的人;第二,就是突然有某一件事的发生对他起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达到了显著效果;第三,受害者一定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积聚在心里。

刑侦科学的发展令刑侦专家同样会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对案情进行仔细甄别,从而发现蛛丝马迹,在侦破中巧妙地还原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全过程。从而大大减少这类犯罪对人类的危害。

回答4:

这种方法叫鼓励孩子法,通过鼓励孩子的某种优点来夸赞他一定能把某件事做好,从而达到成功的目的,但是我觉得只是单单的鼓励孩子,并不一定能让孩子把一件事做完做好,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当孩子的榜样,把我们的实际行动融入到生活中,用我们的至诚感动孩子,孩子都会跟父母学的,所以说我认为这种方法更有效一些。

回答5:

当儿童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提醒他告诉自己,我是一个有耐心的孩子,一定能把这事情做完,这种方法叫做鼓励机制,培养孩子坚持下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