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分劣反渗透作文300字尽快

反分劣反渗透作文300字尽快
2025-04-04 09:19:4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两千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团结月”凝铸兄弟情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
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每年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的农村牧区、工厂矿山就荡漾起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之风和政策之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带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身边,团结互助蔚成风气。
20年来,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在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他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的活动,自治区党委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活动,使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无处藏身。民族团结教育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密切结合,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普遍尊重。同时,一大批德才兼备、立场坚定的少数民族干部被提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目前,全区少数民族干部已达34.8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1.8%。随着少数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少数民族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的第20个年头,各地不仅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报告会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而且举办了一系列的电影周、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吸引各族群众广泛参与。自治区各家新闻媒体通过对20年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回顾和评论进行宣传,营造出浓厚的舆论氛围。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树立民族团结先进典型,在全区营造出一种人人讲团结、个个争先进的氛围,推动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民族团结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在新疆各族百姓的心中。热爱民族团结的无数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地贯彻民族团结的精神,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默默付出。
团结稳定促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建设合力,为新疆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新疆的发展。20多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3000多亿元,其中国家投资占60%以上。这一时期,新疆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以农业为基储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体系。一批大型骨干项目的完成和生产能力的实现,使新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大加强。
棉花和石油是新疆两大优势资源,在中央政府和兄弟省市的支持下,这两项资源已经变成新疆的支柱产业。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的三分之一,这几年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帮助各族群众掌握生产技术,使得棉花连年高产,棉农收入稳步增长。随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两大油气田不断探明新的储量,新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也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巨大实惠。伴随石油开发进行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长期困扰南疆人民的出行不便和照明问题,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
新疆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世居高原和沙漠边缘,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各族群众,生产和生活条件特别艰苦。解决这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始终是自治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工作。去年,新疆30个贫困县市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138元,比“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前增加了570多元,农牧区的贫困发生率从1994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4.4%左右,贫困地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对内对外的经贸合作,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无论是首府乌鲁木齐,还是南疆重镇喀什或西部边城伊宁,到处都是一派和睦安宁的景象,吸引着国内外的投资者。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在新疆这片祖国西部的热土上,各族人民正团结一心,共同营造着团结、稳定、繁荣的美好家园!

回答2: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自古以来人类不断追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在我们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何参与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关系到构建和谐新源,和谐新疆的大局,这也是当下每一位合格人民教师不断追求的永恒主题。
  近年来,境内外“三股势力”加紧勾结和整合,不断调整策略,利用各种手段方式加剧向新疆的渗透:2008年8月10号凌晨,两名恐怖分子趁乱驾驶一辆机动三轮车冲进库车县公安局大门,并引爆了车上的一瓶液化气罐,当场炸毁两辆警车,造成一名保安人员死亡,一名警官受伤,两名恐怖分子也被炸身亡。就在同一天,猖獗的暴力恐怖分子在新疆库车县就制造了多起爆炸事件,共造成2死4伤。无独有偶,8月27日,喀什地区公安民警和工作人员在伽师县调查案件时,遭到藏匿于路旁玉米地中的数名犯罪嫌疑人的袭击,导致两人牺牲,五人受伤。手段之残忍,行径之嚣张令人发指!
  前不久,当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我们的奥运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全力与对手比拼的同时,还有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者也在紧张地进行着一场隐形的战斗——为奥运安保而战。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都曾参与过或者现在仍然是其中积极的一份子,为保一方安宁和谐贡献着自己的绵薄之力.一两个月下来,他们变得黑了,脸庞消瘦了,但疲惫的神情中带着更多的坚毅和自信------在人民群众构建的铜墙铁壁面前,不法之徒是无所作为的,他们的一切图谋必将遭到失败。
  当前,我们的教育系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我们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而这些分裂分子企图与我们争夺下一代,妄想着用他们的精神毒粮来误导,诱骗,蛊惑那些还在上学,纯洁,善良的孩子们。面对这样的卑劣行径,作为教师我们要坚决的站出来用实际行动来抵制。通过长期不断的反分裂斗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作为反分裂的前沿阵地,构建和谐校园,净化育人环境,抵制和反对一切民族分裂主义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校园的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人的和谐,关键是思想意识的和谐,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开展民族团结活动来巩固我们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直接关系到校园的稳定和谐,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和本地区的长治久安,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分裂与反分裂始终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斗争,宣传、教育是反分裂斗争的手段之一,我们将长期不懈的把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进行下去。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自觉学习弄懂弄通民族理论、宗教常识与宗教狂热、宗教极端的界限。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即使形势如此严峻,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一些团结友爱、各民族同胞亲如一家的动人故事。在这里就有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的例子。前不久,也就是八月初,一部名为《姐弟情深》的独幕剧在乌鲁木齐市公演,一时获得轰动。该剧源于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一位名叫王燕娜年轻汉族女孩,不顾家人亲友及医生的劝阻,毅然决然的为一名年仅十八岁的维吾尔小伙子捐献了肾脏。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30多年风雨无阻为托里乡哈萨克族农牧民送医送药的李振西,就连父亲去世时,他还奔波在巡诊的路上;刘乾坤,作为乌市水磨沟区公安分局的一名民警,30多年来他把自己每月的津贴或工资的绝大部分,都捐给了需要捐助的各族人民和一些水利工程,累计捐助12万元,一生节衣缩食,生病都是扛着,不计名利,不求索取。
  同样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中,我们也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尤其是少数民族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换取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师生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当我们用爱和教育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博得孩子们的热爱和信赖时,还有什么工作是做不了,做不好的呢?!这种爱的教育不正是对一切分裂和破坏活动最好的武器么?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如果,校园是一棵大树,那么让我们用爱浇灌,和谐便会是枝上的累累硕果;
如果,校园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让我们播洒信任,放飞希望,和谐的风筝便会自由翱翔;
如果,校园是一泓清泉,那么让我们取来知识的甘露,洒向渴求的一双双眼,和谐便会是师生同行路上的滴滴甘甜。
  因为有了和谐,我们在校园中得到的是丝丝春雨、缕缕阳光和阵阵微风;因为有了和谐,我们在老师和同学间得到的是鼓励、赞赏和理解。让我们各民族师生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建设我们美好的校园,共谱新源教育的和谐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