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死后,出殡的棺材不能落地?

2025-03-28 08:27: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有一句话叫做死者为大,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在埋葬逝者的时候抬的棺材在中间是不能够落到地上的。这种习俗多见于农村地区,在埋葬逝者的时候,不管距离的地方是有多远,都不能够在抬的过程当中让棺材落到地下。所以说在抬棺材的过程当中,很有可能是几个人轮班,目的就是不能让棺材落到地上。


一、具体的操作流程


在很多的地区,当有人去世的时候,埋葬的地方大多数离所住的地方都是非常远的,可能是在山区。其实当棺材到了要埋葬的地方落地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就是刚刚出了门口就落地,这显然就是一个大的问题。有不少地方都是有讲究的,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家里也将会面临着更大的灾难,所以当刚出门棺材就落地了就要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把刚刚棺材所落的地方的泥土拿上来,一块放在棺材盖上,就没有什么大问题了。

而在整个过程当中,棺材是不能够与地面进行触碰的,所以在出殡的时候,棺材都是放在两个比较长的木凳子上面,然后亲人是跪在上面的,好好坐最后的告别。然后有4个人将4个角抬起来是不能够停留的,一直需要抬到山上的墓穴当中,如果说路途比较遥远,则会有好几个人轮班去抬棺材,一定不能够将棺材放在地上。

二、为什么中投棺材不能落地

从古时候就有这种说法,棺材落地就是有落地生根的意思。而且在中途如果棺材落地了,说明逝者是不愿意,有些不甘心的。当然各地的风俗都是不一样的,但是绝大多数的地方就是如果棺材在中途当中落地了,那就要葬在那里。而且在北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人过世了以后需要在家停三天以后才能够出殡,意思就是停床。在停床的时候需要将去世的人放在木板之上,而且木板也是不能够直接贴在地上的,是需要有两条长的板凳垫上才可以。

而且在棺材落地这方面还有更多的说法,比如说适者属于喜丧,那么棺材在中途落地了,则说明实施者对亲人的不舍,而如果是因为夭折或者是暴毙而亡的人,棺材突然间落地了,则说明是有着极大的怨念的想要留在人间,这种情况一定是有灾祸要发生的。

而且从古时候中国就讲究入土为安,死者为大。而且从原始时期一直到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都是比较保守的,对已经去世的人都是心存敬畏之心的,所以在抬棺材的过程当中,他们也会尽力去完成,不落地这件事情,这种思想逐渐的融入到了人们的心目当中,所以到现在为止,有很多的地区仍然是这样去做的。

回答2:

人死后,出殡的棺材不能落地,这是古人所留下的传统,从古至今一直都是这样,古人觉得出殡时棺材落地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但其实这不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也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曹刿论战》中有这样一句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做事情要一鼓作气,不用停,只要停下来就会越来越松懈,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的力气也是一样,如果一停再停,就会觉得力量越来越小,越来越辛苦。

棺材我们都知道是非常重的,因为它很大又很厚,因为只要这样才会不容易腐坏,才会更结实,正常四个成年人想要抬起一口棺材都是非常困难的,那么如果在抬棺材的过程中经常休息,不仅会延长时间,也会让人觉得越来越来疲惫,所以一口气抬到目的地是最好的方法,这样速度会更快,人们觉得也不会太辛苦,所以棺材不能落地是有科学依据的。

不过这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才有的一种说法,“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这个典故我想大家应该都是听过的,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事,诸葛亮死后为了防止司马懿的追击,就让自己的木雕坐在椅子上假装自己还活着,刘婵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让手下抬着诸葛亮的棺材一直往南走,直到棺材落地才能停,棺材落在哪诸葛亮就埋在哪。

当时用的绳子是铁绳,非常不容易断,抬馆的几个人没走多远就将棺材放下了,回去就告诉刘婵已经埋葬了诸葛亮,刘婵听后就知道他们是在撒谎,于是就将他们全都杀了,因此才有了棺材落地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这种说法,并且这个说法一直被沿用至今。

回答3:

这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传统,古代讲究入土为安,所以格外的重视这些东西,一旦落地就意味着亡魂落地,不能安息,所以不落地。

回答4:

在现实中,棺材都是比较重的,如果落地再抬起来就比较困难,其实也是对死者的尊重,意味一路走好。

回答5:

因为棺材落地就接了地气,容易尸变。这都是林正英电影里看来的电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