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暴虐,直接促成了汉帝国统治政策的转变,从而奠定了汉家600年天下的基业。否则的话,我不认为汉朝会比秦强多少。作为反面教材,秦始皇的历史贡献不能算小。
秦始皇强化军事机器,他的建军手段与治军思想一直为后人所效仿。尤其是商秧改革后,在秦国所推行的军功制度和耕战政策,更是成为了历代开国君主走向成功的最佳范本。曹操的屯田之策,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思想,其实都是秦始皇时代的产物。
统一了华夏,老百姓不再受战火涂炭之苦。从此,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有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虽说未必都是好事,但还是有几件值得大书特书一番DI
修长城--虽然有秦一代这项伟大工程遭世人痛恨,但后来的王朝却视之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法宝。秦始皇兴修万里长城,成为了后世王朝连绵不绝的一项重大国防工程,一直修到明末。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农耕地区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发展。
修筑军用干道--古代的高速公路。经由此路,快马从北方要塞九原赶往秦都仅需数日。兵贵神速啊。
灵渠--古代最省力最便捷,运量也最大的运输方式,还是水运啊。
至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嘛,直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可谓功在古代,利在千秋!我们虽然南腔北调,方言庞杂,但却能通行一种文字,而这就是秦皇的功劳哦。而秦始皇的军事政治经济思想,更是贯穿影响了秦之后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皇朝时代。
修长城的原因
古代中国,西靠青藏高原、东靠太平洋,南靠中南半岛雨林,基本上是一个半封闭结构,而只有北方民族能入侵中国,所以中国才要求大一统,才有了长城来封闭这个缺口。
在中国,人民会有这样的愿望,希望有一个强大的集权政府,可以调动国家的资源和军事力量,将兵力投入到北部防线,抵御外族的入侵。这样,在长城后的人民就是安全的,这就是为什么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都是大一统的原因。也正是有了万里长城,才有了汉族、才有了中国,才有了大一统。
如果没有了长城,中国就很可能成为欧洲那样分散的若干国家。所以,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做是沿着长城反击游牧民族的历史,这就是为什么长城被称为民族的历史,巨龙的身影的原因。
修长城的功与过————我认为是功大于过
大家认为孟姜女一家哭好,还是大秦朝边境几十万户边民都哭好,类似长城、秦直道、大运河、征高丽、郑国渠这样的举国工程,都是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利的事,是对子孙万代负责,范喜良死了,也就是死了几百几千几万修长城的工人,但是匈奴入侵,死的何止几十万上百万,五胡乱华时期,整个北方汉人,被杀的只剩数百万,而两汉时期,这个地区人口足足有数千万之多。
长城,并非是一道城墙,是针对少数民族的战略攻势。有了这道墙,我们可以不断从长城出击,给游牧族放血,使汉民族得以生存。这也是为什么从汉朝到明朝都大修长城的原因。不修长城,北方汉人根本活不下去!
过大于功的角度: 秦始皇生于乱世,懂得军学、用兵之道。曾在七国并存的情势下,攻溃六国一统中原。尽管他为后人做了许多贡献,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让百姓安居乐业才是最重要的,他却发动百姓修筑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规模极为庞大的工程,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以此来看,秦始皇的过大于功。【额,我寒假园地上就这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