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加强卫生教育外,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
1.驱虫治疗病人 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由于本虫寄生在肠道常可导致囊尾蚴病,故更须尽早并彻底驱虫治疗。
槟榔-南瓜子有良好的驱虫效果,其疗效高,副反应小。用南瓜子、槟榔各60~80g,清晨空腹时先服南瓜子,1小时后服槟榔煎剂,半小时后再服20~30g硫酸镁导泻。多数患者在5~6小时内即可排出完整的虫体,若只有部分虫体排出时,可用温水坐浴,让虫体慢慢排出,切勿用力拉扯,以免虫体前段和头节断留在消化道内。使用过的水应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免虫卵扩散。服药后应留取24小时粪便,仔细淘洗检查有无头节。如未得头节,应加强随访,若3~4个月内未再发现节片和虫卵则可视为治愈。此外,阿的平、吡喹酮、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都有很好驱虫效果。
治疗囊尾蚴病常用的疗法是以手术摘除虫体,特别对眼囊尾蚴病是惟一合理的方法,若待虫体死亡引起剧烈的炎症反应,则最后不得不摘除整个眼球。近年证明吡喹酮、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可使囊尾蚴变性和死亡,特别是前者具有疗效高、药量小,给药方便等优点,但也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发热、头晕、皮疹等毒副作用。
2.管好厕所、猪圈 教育群众管好厕所、生猪实行圈养,控制人畜互相感染。
3.加强肉类检查 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在供应市场前,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猪肉在-12~-13℃环境中,经12小时,其中囊尾蚴可全部被杀死。
总之,加强健康教育,大力宣传本病的危害性,革除不卫生的食肉习惯是预防本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