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学实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4-11-30 12:55:2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怕写。“作文难”几乎是小学生的普遍感受。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学生的作文都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缺点:一是无话可写,内容空洞;二是不知怎么写,不会组织材料;三是词汇贫乏,语言干瘪,写不具体。长此下去,不仅影响到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呢?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看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见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情感的激发。
1、在生活实践中激发写作兴趣。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学生观察得越细,对被观察的事物就越了解,了解得越深入,感受也就越深刻,产生的疑问也就越多,思维也就越活跃,理解得越透彻,写起来也就越有兴趣。
2、积累语言文字孕育写作兴趣。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这就要引导学生遨游书海,汲取丰富生动的语言,把优美词句,语段摘录下来,尽可能背下来。教师可以开展各项活动,持续巩固学生的兴趣,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背诵好句好段,每周一评比,长此积累,学生在习作时想用某些佳句好段,便得心应手了。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之源,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作文教学有成效,教师就应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将学生被动的写作地位转变为主动的内需,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乐事,趣事。
二、给孩子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小学生喜欢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因此,交给学生观察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观察要有一定的目的和顺序。观察的目的就是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来。观察不但要有目的还要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观察小动物要按先整体后部分观察,观察小物件要按从外到里的观察顺序来写,写某处的景物要按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的顺序来写,或按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来写。记得在指导写《我喜爱的一种小物件》一文时,我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小物件,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文具盒。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要求:观察文具盒的外形特征。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从外到里的顺序进行观察,先指导学生观察文具盒的外面,说说文具盒的形状和颜色以及上面的图案,然后在指导学生观察文具盒的里面,抓住用途来说。指导过程中,强调观察的顺序,最后训练学生说一说再到写下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变无序为有序,为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观察的方法和角度不是单一的。看、听、闻、尝、触、想都是观察的方法,我们不但可以用眼睛观察事物,还可以用耳朵、鼻子、嘴巴、触觉、心和大脑去观察事物。而且这些方法要相互配合,综合使用。观察的角度也是多种的,例如观察一个苹果就可以从颜色、形状、结构、大小等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多种角度的观察会让我们捕捉到事物的更多方面的不同特征。
最后,观察要进行比较和联想。
比较是细致观察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因此在观察时,要进行比较,可对邻近事物进行比较,也可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时间地点中进行比较,具体采用哪种,要根据所写的具体事物而定,如习作《家乡变化》时,我要求他们把家乡不同时期进行比较,改革开放前后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快,作文很有特色。
小学生天真活泼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们正确诱发学生的联想,使联想与观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时在讲读课文教学中,多用投影,引导学生欣赏优美句子,启发他们想象;多用录音,借用一些与课文感情一致的音乐,与课文一起配乐朗读。学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想向的翅膀会飞得很远很远。然后在脑际展现出一幅幅无限宽广的图画。这样写出文章来才可能是内容丰满,具体而生动的。
三、勇于创新,不落俗套。
要想写出来的作文与众不同,就应该有创新。只有创新的东西才会更有吸引力。“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所以培养作文创新思维是很重要的。主要方法有: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怎样在地里劳作,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中的多方面的内容。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春天”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小动物们的春天》(侧重于记叙和抒情)、《家乡的春天》(侧重于写景)、《我爱春天》(侧重于议论)。
2、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交流。比如:写看图作文《过河》,大多数的同学通过写盲人和瘸子,这两位残疾人过河时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过河的事。可有的同学却一反常态写了这两位残疾人互不相让,不肯合作,终于两人都掉进河里,最后两人明白了道理的事。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抓住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具体。
1、 细致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事情表达得更加清楚,把人物刻画得更加饱满,让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例如:小丽抿着嘴,弓着腰,蹑手蹑脚地,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它。靠近了,靠近了,又见她悄悄地将右手伸向蝴蝶,张开的两个手指一合,夹住了粉蝶的翅膀。小丽高兴得又蹦又跳。“捉蝴蝶”是我们常见的活动,有的同学甚至亲自参加过的。但写起来却不具体。上述这段描写,由于作者观察仔细,把捉蝴蝶的动作、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2、通过详细的语言描写能展现真实生动的场面。例如:“耶!语文老师不来喽!”不知是谁乱放“卫星”。“小鲨鱼,昨晚的球赛看了吗?”小球迷张彦趁机问身边的李伟。“火箭队太臭了,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李伟一脸的愤怒和痛心,“气死我了!”“哎哟!谁扔的纸球?”这段对话生动地再现了上课前老师没来时教室里乱哄哄的情景。
3、其它细节描写。如: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总之, 出色的细节描写能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想象中的事物,学写“想象作文”。
巴金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字,没有想象就没有佳作。小学生作文,同样需要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呢?
1、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作文训练。结合课文进行想象训练,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是手段,写是目的。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乐写,写好呢?应在尽心指导学生写好各种日记、系列小练笔、单元习作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依托课本,抓住契机,精心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续写、扩写、假写等作文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想象能力。例如:《穷人》一文结尾写道:桑娜掀开了帘子……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想象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续写桑娜的神态,语言,动作和桑娜一家人的生活。又如《凡卡》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凡卡的信投进邮箱后会怎样,进行补写训练,学生更能体会作者采用如此结尾的艺术魅力。再如《草船借箭》一文,可以让学生假设曹操不上当,那借箭的经过和结果又将如何?
2、借助阅读,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生动形象的词语、句子,唤起学生头脑中与词句相关联的表象,并按文字表述进行表象组合,训练学生的想象。例如,我们学了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学生的头脑里就会浮现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时值初春,柳色如烟,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的黄鹂嬉戏,时而传来婉转的鸣叫声;万里晴空,一碧如洗,成行的白鹭点缀于蓝天之上,自由的翱翔,大自然洋溢着无限生机。教师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想象,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六、“自改”作文,自我完善。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重视学生自改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作文训练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掌握基本方法和要领。一是掌握修改过程。修改的过程是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粗到细,引导学生先从文章的立意、事例的选择,再到间架结构、详略安排,最后到语句的连贯通畅,字、词、标点的适当运用。二是明确修改方式。一般有“增、删、改、调、换”这几种方式,“增”即增加必要的字、词、句段,使内容更完整和具体;“删”,即删去多余的部分;“改”即改正句子中错误的字、词或标点;“调”,即将安排不当的词、句、段进行整理调换;“换”,即把不适当的字、词、句、标点换去。此外,还必须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统一修改符号,让学生学会规范使用。
2、提高“自改”技巧。
第一,诵读修改。我要求学生写好作文后,都要趁热打铁将它朗读几遍,而且要边读边改。初读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以有声的语言支持思考活动,有利于发现文章的毛病。例如“习作读起来别别扭扭的,就可以认定是语句不通;要是读了好几遍还没有明白其意思的,就是语句颠倒错乱,或用词不当,含糊不清;至于读来读去对照文题总是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就可以判断:不是文章中心不突出,就是写得不具体。在找出毛病后,不妨想出两三个修改的方法,经过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直到改得满意为止。再读改结构。习作的结构问题,学生不易发现。可将习作读给别人听,征求别人的意见,然后作较大的改动。复读促提高。再次仔细朗读,听听其中还有什么毛病。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能朗朗上口了,才算初步完成了修改任务。
第二,互读修改。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注意作文水平,使各组力量均衡),按作文训练要求,对组内同学的作文逐篇讨论,达成共识后写下批语再作修改。互评互改中,学生发言的机会大,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训练,更能确立学生在批改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做,既可以集思广益,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修改作文的能力。
第三,延时修改。重温和修改旧文,有时会获得极为可贵的东西。这是因为: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写作水平有了提高,阅读的东西和生活的经历更为丰富,回过头来看一看、改一改过去的作文,就能更深刻地悟出一些作文的道理,总结出一些可贵的经验教训来,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当然就更有帮助了。
培养自改习惯是培养自改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懂得自改作文,就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作文,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写和改的实践中,悟出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解和感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回答2:

第一,多观察,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孩子的细心观察能力,从身边熟悉的人或事或景写起。
第二,多练笔。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贵在坚持,才能一点点提高。
第三,多阅读。扩大阅读量,获取更多的词汇,才能提高语感能力。下笔千言,离不开日积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