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诸葛亮
——由孔明的“三哭”谈起
公元220年,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山清水秀的竹林间,茅舍内,一位中年男子头戴纶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系天下,看兴亡成败,胸中尽万点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于是三顾茅庐的佳话造就了一代伟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建蜀国,兴汉业,历经图治,呕心沥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义,展现了一代蜀相伟大的胸襟气魄,令天下人为之敬仰,让我醉,让我痴,令我狂。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深谋远虑,有扭转乾坤的力量,呼风唤雨。他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气周渔,借东风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威镇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调兵遣将,知人善用。赤壁之战中,明知关羽乃情义深重,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顾念旧恩,宁舍己而放走了劲敌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过也,错失良机。然却不尽然。看,当主公刘备急切地加以阻止时,:“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只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而云常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也。
再如用魏延。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较为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魏延也算能够骁勇善战,屡建功勋。但此人头后有“反骨”,不够忠诚,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为敌所用。诸葛亮一边用他,一边又防范着他。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也。
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
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岂知马谡怎肯听王平之言,这是再度失察。结果失去战机,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将得的胜利,失去了锐气,失去了灭魏兴汉的大业,失去了政治家、军事家所应有的明智,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败笔。这当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过,却也不尽其然。看,马谡请兵时,孔明虽有疑虑,但因素对其有好感,抹不开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事后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这一哭,一挥手之间,深深的自责,贻误战机,用人不当,也害了马谡,累及其全家,可见其“情”之深。对马谡家属的安置照顾,又可见其“义”之重。孔明二哭,当参军蒋琬求情时,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这一哭,又交织着多少情感。马谡将斩,虽心中不忍,奈执法严明,为不得不斩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街亭失守,战局不能扭转,兴汉渺茫,于是悲从中来,怎不流涕?马谡斩毕,孔明又大哭不已,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大小将士,无不流涕。这一哭,多少悲愤涌上心头,眼前曾经的茅林溪水;沙场点秋兵;与先帝纵马与广袤的田天地之间,谈古论今往事历历在目。思旧恩,悔自己不听先帝之言,枉费先帝一片苦心。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兴汉大业,对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个“情”字。
说孔明不“明”,我认为只有一点。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幼主刘禅昏庸无能,贪图享乐,万不得已之时,丞相可取而代之,兴我汉室。”然尽管先帝如此之说,孔明决不违“情”犯上,依旧忠心耿耿,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怎可“情义”二字所能尽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后世有评诸葛亮云: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表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我看关羽
关羽,勇猛刚强,世所公认;而刚愎自用,亦无庸置疑。斩颜良、诛文丑、千里单骑、五关六将、…种种单挑刺敌勇悍故事,耳熟能详,也且将信之,然而,作为一个将领,一人之力又能几何?统帅就是要带领士卒,施行谋略,保则能守土,进则可拓疆,实践遵循国之大计,方为本份。
遍观关羽一生戎马,荆州之前,却未曾独当一面统率大兵团作战,威望和资历是靠历年的撕杀和对刘备的忠诚累积起来的,而一旦坐镇荆襄,将才之拙尽显。刘邦的成功,靠萧何经营关中;刘秀的中兴,须寇恂主持河内;曹操的掘起,靠枣祗屯田许县;只有关羽的基地是建立于沙堆之上,将之托付给心怀怨恨而又被他所轻视的部曲。刘邦不断笼络萧何,惟恐有变;而关羽则一再宣称要回军惩处留营守将,简直是惟恐其不反。
曹仁、徐晃不过二流角色,乘天时、得先机,尤累月无功,进退鼠首;陆逊的几句恭维,便心花怒放;与吕蒙交往,使节又被利用;大军撤退,曹兵并无追赶,却边走边溃,这又是何等将帅?遥想当年项羽轻骑回掴彭城,势如奔雷,如何气慨?
关羽,心胸狭隘,恤小民而轻士子,先是排斥诸葛,继而是黄忠,他忠于主子,却不能教主子受益,他粗暴的破坏与盟友的关系,是最愚蠢和最严重的错误,“隆中对”遂成空忆,伟大的全盘战略,变作虚话。
关羽缢“壮缪”,“壮”是对其勇诚的嘉许,“缪”通“穆”,武功不成为之“穆”,实为时人对之最最体切的评价了。然而,千古以来关的名气主要在于“义”,海枯石烂,情义不变,心在曹营心在汉(刘)。种种故事,也且信之,然忠诚义士,本亦无可计数,又何以独关?
战乱纷迭,政权更替,城头变幻大王旗,在这种时代要求一种纯忠实在是万难(而象冯道则也太极端了)。天下分崩离析,一个武将势穷力尽,如果既能不死,又不全降,有条件的降,是内心所希翼的。曹不守约,过在曹;刘若死了,则形势又已不同,可堂皇效命;而曹居然又守约,这也是义,于是后来又演成华容义释以报之。这奇特的道德规范,或许正是封建乱世所需要的。
关羽的神化,发端于宋元,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推波助澜,及至《三国演义》的书成,其形象鲜明丰满,民间推心流布,统-治-者加以利用,改缢尊衔,建庙修祠,桑乱离难之际,为社会宣泄乱绪,抚平痉挛。到清,其所授全衔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无可复加,恐怕关羽生前便是做梦也无法想到的。此后崇-拜越发至极,又成图符谶语迷信,则乃国人通习,不必细述了。
我看周瑜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中曾评价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描绘了赤壁之战,颂扬了周瑜的计谋高超。
谈到《三国演义》,人们首先要把诸葛亮抬出来美言几句,赞颂一番,特别是他神话般的事迹更加让人激动,那么周瑜呢?一提起他,无不说他气量狭小,嫉贤妒才,气他千方百计要害死诸葛亮。 然而,才真的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吗? 周瑜尽忠于东吴,是吴国的一名大将,更是顶梁之柱,一生在战场上驰骋,立下不少功绩;他也爱惜人才,对下属器重有加,又是一位大家公认的都督,谁不敬重他呢?
周瑜确实曾经千方百计要害死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他说诸葛亮对他的计策了如指掌时,周瑜咬牙切齿道:“此人必须除掉!”于是刁难诸葛亮要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在刮起东南风时,周瑜心里想:留下此人,必是东吴祸根,就令人去杀诸葛亮。由此看,周瑜想为吴国除掉大敌。 可他也并不希望有人比他强,他被愤怒蒙蔽了双眼,想想,根据当时的天下大势,倘若真除掉诸葛亮,东吴和蜀国必定反目成仇,两过不联合,又怎能与强曹抗衡?刘备一败,吴国还能逍遥自在吗?
在赤壁之战中,朝中大臣们都人为吴国不能以卵击石,应该投降曹操,周瑜对此力排众议,分析敌我利弊,劝孙权与蜀国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又和诸葛亮不约而同地想出用火攻之计,充分体现了他的计智无穷,他步步为营,随机应变,使用黄盖的苦肉计和假投降一事令曹操中计,借东风火烧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诗中曾评价道“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描绘了赤壁之战,颂扬了周瑜的计谋高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像一尊雕塑,不可能每个细节都完美。周瑜除了气量狭小,他更是一位文武双全,有超群见识和胆略的奇才,他才华横溢,幽默风趣,他又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自古英雄气短,周瑜英年早逝,他错就错在,机关算尽,反送了自己的性命—被诸葛亮活活气死,死是仰天长叹:“既声瑜,何声亮?”但是他的缺点并没有掩盖住他的优点。
周瑜,儒雅中透出刚勇之气,沉毅里暗藏机警之心,不可否认,他是历史上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
初读《三国志·武帝纪》,便已为曹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敢轻言动笔,今日提笔,却也难掩当年的激昂澎湃。
曹操是英雄。征讨董卓时,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独太祖遂引兵西,将据成皋。只因“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审时度势、洞察秋毫,将战势的优与劣分析得清清楚楚,直道出董卓已是人心向背,只要把握良机,就可一战而胜,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谓有胆有识,其见识与胆魄自非那些各怀心腹事的乌合之众可比。又“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匆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再次分析当时的战机战况,积极主张主动出击、以顺诛逆,可立定也,遗恨于这种不图进取、坐失良机的境地。并在建议不能被采用之后,果断的自行募兵。以上种种,皆表现出曹操其人非凡的胆识与魄力,雄才伟略、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是定国安邦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
曹操是奸雄。只因闻其食器声疑其图己,竟杀伯奢一家,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并传千古名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的疑心可见一般;为报私仇,归咎于陶谦,故伐之,残其属部,确实是做得过了,但如果不这么做,怕也就不是曹操所为;让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然后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将救火者皆杀之;又棒杀幸姬、斩主解廪谷不足军心之乱,并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 借以稳定军心。凡此种种,确为“酷虐变诈”,让人防不胜防。阴睛不定、反复无常之余,不禁让人心生险恶。曹操多疑的性格确实成就了他奸雄的一面,但更多的却是指他“挟天子以令诸候”、欺凌幼帝、迫杀伏后、意在谋权、篡夺汉室江山,此为最大奸雄处。
曹操更是枭雄。许子将评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曹操偏偏生于乱世,如果一定要说他试图取代汉帝便为不忠,那么,纵观中国历史画卷,除一统华夏的始皇帝之外,不论是汉高祖、唐太宗还是宋太祖,又有哪一个能称得上是忠臣了?如果说曹操待人奸诈,那刘邦待人如何?赵匡胤待人如何?朱元章待人又如何?是非功过任人评说。凭心而论,曹操该为枭雄,“略不世出、才不世出”,确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可称一代枭雄。
曹操是政治家。“贾人或假二千石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民坐贫穷,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太祖到,皆毁坏祠屋,止绝官吏民不得祠祀。及至秉政,遂除奸邪鬼神之事,世之淫祀由此遂绝。”;自遭荒乱,率乏粮谷,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髃贼,克平天下;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以上不难看出,曹操治理有方、政行令通、善于筹划,有着极强的统治才能。
曹操是军事家。自带兵以来,东伐西讨、南征北战,灭黄巾、破张绣、斩吕布、平刘表、诛二袁、定马超,可称战功显赫,多次带兵亲征,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官渡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正如曹操自己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为早日结束诸候争战的混乱局面立下汗马功劳,于后来的“三国鼎立”也可称“功不可没”。没有曹操,后汉时的混乱确实不知要闹到什么天地。
曹操是文学家。名列建安七子之列,更有著名的《观沧海》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确实有着极高的文学修为。
曹操很正直。直言进谰、大胆陈情、耻与奸人为伍。“先是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诛阉官,反为所害。太祖上书陈武等正直而见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其言甚切;灵帝不能用。”、“三公倾邪,皆希世见诏用,货赂并行,强者为怨,不见举奏,弱者守道,多被陷毁。太祖疾之。是岁以灾异博问得失,因此复上书切谏,说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事无须多,单从这两次直谰,就能看出曹操为人崇忠恶奸、申张正义,如果生于盛世,曹操确实该为治世之能臣,也应该是个直言敢谰的忠臣。
曹操很识人。曹魏人才济济,与曹操的知人善任有着相当的关系。他“拔于禁、乐进于行陈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正是由于曹操的“不拘一格选人才”,才会有三国中最为强盛的魏国。
曹操很有气度。与袁绍战,破绍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不计过往,还以“孤犹不能自保,何况众人”之说来为这些人开脱,其胸襟气量,可窥一般。
曹操很节俭。“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这于古时的官宦来说,尤为难得,不攀比不显富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何况还这般的俭朴。
曹操很勇武。文武兼修,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
曹操很英明。攻城拔邑,得美丽之物,则悉以赐有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四方献御,与髃下共之。赏罚分明、与将士同甘共苦。
呜呼!读及至此,我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越发的高大起来。真实中的曹操,不失为一位“奇男子、伟丈夫”,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他“智勇兼收、虎距中原”、他“指点江山、威震海内”,他“屡建奇功、名播华夏”,确实是一位明主、一位不世出的霸主,其个人魄力、人格魅力、文韬武略、远见卓识旷世罕有,堪称人杰!
参考地址:http://wind.yinsha.com/a/13/200708/2007082321513070.htm#
赵云开始跟随公孙瓒征讨,后投靠刘备,当阳长阪恶战,赵云几进几出,杀得曹军闻风丧胆。保护刘禅和甘夫人安全脱险。刘备入西川,赵云随诸葛亮、张飞等人沿江而上作为援军,为平定益州做出了贡献。刘备死后,赵云跟随诸葛亮北伐,子龙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在演义中,赵云英武潇洒,武力超群,数次成为孤胆英雄,被刘备赞为“一身都是胆”,是深受我国民众喜爱的小说人物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一个浓眉大眼,阔面重颜,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他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救了公孙瓒,曾和多名三国名将对战,冲锋陷阵未尝败绩,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作者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三国演义》中刘备为汉中王时封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五位将军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五虎将之名因此成为人人朗朗上口的三国勇将代名词。而赵云又有许多机智应变、忠君为民的出色表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
《三国演义》有赞赵云诗曰:
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阪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应得显神威。
八面威风杀气飘,擎王保驾显功劳。非干后主多洪福,正是将军武艺高。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昔日战长阪,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钢枪匹马冠三军,前后无双勇绝伦。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
长阪坡前血战时,皆言人马似龙飞。今观汉水全无敌,方表将军有虎威。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古风一篇
当年玄德走江陵,路次当阳少甲兵。
忽被曹瞒驱铁骑,军民打落尽逃生。
赵云独仗英雄气,舍命浑如落叶轻。
枪搅垓心蛇动荡,马冲阵势虎飞腾。
怀中抱定西川主,紫雾红光射眼明。
斩将夺旗世罕比,擎天保驾功业成。
我来少歇长坂下,斑斑沙草血犹腥。
子龙子龙在何处?仰天长问三两声。
全忠全义真称羡,永远标题翰墨青。
我喜欢赵云赵子龙,好厉害,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