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也说大智如愚,指真正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
“大智若愚”出自先秦周驯《周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是因为有德,不去计较而已。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赛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此书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智若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从字面上就可以明白
大智若愚:有智慧有才能的人,不炫耀自己,外表好象很愚笨
其他两个自己能明白吧
大智若愚
( dà zhì ruò yú )
解 释: 若:好像。才智出众的人表面看来好像愚笨,不炫耀自己。
出 处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老子》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有智能的人不露锋芒
示 例 清·薛福成《庸庵笔记·史料二·骆文忠公遗爱》:“自有诸贤拥护而效其长,岂其~耶?
近义词 大巧若拙、虚怀若谷、不露锋芒
反义词 深藏若谷 锋芒毕露、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大巧若拙
( dà qiǎo ruò zhuō )
解 释 拙:笨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
出 处 先秦·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指不暴露自己
示 例 马南邨《燕山夜话·艺术的魅力》:“真正的大画家,却是~,独创新面貌。
近义词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大辩若呐
反义词 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词目 大辩若讷
发音 dà biàn ruò nè
释义 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出处 《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