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侧重于历史 点击 820 评论数 2
读《三国志李严传》,李严的事迹基本上是清晰的。早先的且不谈,即从李严诣永安谈起。
章武二年,刘备兵败回川,招李严赴永安,拜为尚书令。(其意很明显,是加强永安的兵力防吴。虽然兵败后不久,孙权就派信使谈和,和刘备达成协议。但双方都还是权宜之计,不得不防。)
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托孤。“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此句统内外军事争论最多,事关李严的军权问题。但也须关注留镇永安一句,那就还是防吴。所谓的内外军事,当指永安一带的内外军事。因为刘备再糊涂也不可能把成都诸葛亮的兵,汉中魏延的兵以及其它地区的兵,都一股脑交给李严管。如果像有些论者所言,刘备连诸葛亮都信不过,怎能信得过后归附的李严?)
同年,改元建兴,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这次蜀国普遍的升官潮中,廖立的意见最大,认为没有受到重视。而后来诸葛亮的清算廖立的表文中提到,此时李严的地位仍不过是将军一级,还没有进升到“卿”的地步,地位还是比较低的。)
建兴四年,李严官职变为前将军。因为诸葛亮要出师汉中,李严的职责有所变动,就是所谓的“知后事”,负责后方防务。所以他移屯于江州,而令陈到守永安,但陈到仍受李严统辖。
(在以上这几年中,诸葛亮和李严的关系是很好的。诸葛亮夸奖李严办事有能力有效率,是“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李严则因为责任重大,想拉回孟达做助手。诸葛亮、李严与孟达分别通信,来往频繁。李严为了拥护诸葛亮,曾提出给诸葛亮加九锡。)
建兴八年,李严官升骠骑将军。
(这段时间,李严与诸葛亮出现了分歧。正如后来诸葛亮所说,李严“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我们看其它记载可以得知,李严这几年在江州,建设方面搞得很好,修筑了江州大城。辖区百姓也深受其福,是很有成就的。诸葛亮的“尚为小惠”之语,其实是清算时的委婉之语,一如今日之“曾做过有益的工作”。但李严有了成绩和功劳之后,自己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所以便干了一件以五郡求立巴州的事,给自己讨巴州刺史的官。纵观三国时,分郡的极多,合郡为州的极少,其原因是大的割据政权避免在内部形成新的小割据,所以郡越分越小。巴郡一带就曾经分过几次郡,而因此地是古代的巴国,传统上自然一体,所以当地人一直有合郡为州的愿望。李严此举,事实上颇顺民意,而对蜀国的大局不利。诸葛亮坚决反对,因此和李严有了隔阂。)
建兴八年,因为魏国要大举进入汉中,诸葛亮调李严率二万兵入汉中增援。李严不肯离开根据地江州,再三推诿,并且提出要给自己开府辟官属。诸葛亮无奈,便使李严的儿子李丰继承江州的职位,李严方才肯来汉中。
(这里头有几点必须注意。其一是可以看出李严统辖的兵力,除江州留守一部分之外,李严赴汉中带了两万人,则李严在建兴年间所辖兵力在两至三万,甚至更多。蜀汉的兵力一共也就十万多一些,李严统辖乃近三分之一,那么许多论者提及的诸葛亮夺李严兵权的事可以不攻自破。其二,李严镇守江州一带的主要任务是防吴,而建兴七年孙权称帝,蜀汉遣使祝贺,双方交分天下,进入一个新的联盟合作时期,则李严驻大军防吴的意义便失去,所以诸葛亮会想到调李严赴汉中,同力对付魏国。从李严自己的权力来说,去汉中不如在江州,在江州是老大,到汉中就成了老二或者老三了,因为还有一个魏延。)
李严率军到汉中之后,立即被诸葛亮任命为主要助手,就是“以中都护署府事”,这个府,指的是诸葛亮的丞相府,李严变成了诸葛亮的官属。同时,李严改名李平。
(这个任命,李平心里必不满意,因为他原想自己开府呢。而汉中的其它官员也不满意,因为李平在后方多年,没有立过战功,一来就成了红人,后来者居上,长期跟随诸葛亮的这批人肯定不满意,所以诸葛亮才大家做过一番解释,说莫若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