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人的第一需要就是生存,吃是要被放在众多需要之先的。远古尚无家具,先民就地为炊,埋锅造饭,炊具就是这样早于家具而诞生了。做饭、餐饮,包括很多活动起初都采取的是近地的姿势,席地而坐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行为。至于那些低矮的几案当然是符合了近地姿势的需要。农业的出现促使家的形成进一步趋于稳定,从而也引发了家具的发展,其中出现最早的也必然与饮食有关。
说说古人的坐姿
“席”就是我们所说的席子,古人有很多词语可拆开来理解,但是放在今日,却混同在一起了,比如俗语中常提到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筵席”指明的就是两样东西,筵指的是室内铺满整个地面的底席,有点类似于咱们今天的木地板一样的,而坐在我们脚下正方的那才叫做席,席的大小一般 一米见方,脚下这块要坐的席子可不能随便摆放,必须规矩平整,正所谓,《论语·乡党》中解释的:席不正,不坐。我们的老祖宗还是很挑剔的,“席正”是一种以示庄重的重要方式。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怎么样才叫正呢?我们以什么为参照物呢?参照物就在这个房间之内,必须与墙壁平行。当然了这个席子也不一定是一个,可以再加上一层,我们谓之重席。
“坐”和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坐姿就不一样了,现在意义上的坐姿是在东汉末年胡床胡椅传入中原之后,随着一些高脚桌椅家具的应用,老百姓们开始垂腿而坐。要想了解更早时期老祖宗的坐姿,首先得从站姿说起,最先对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行走、坐立等容貌仪态方面作以系统性规范的是西汉学者贾谊,此时正是儒家开始逐步盛行的时代。
其实在西汉贾谊之前,文献当中已经有诸多对于站姿和坐姿的表述了,主要集中在《礼记·曲礼》当中:如“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走路的时候别晃来晃去,显得很傲慢无礼的样子;站在那里不要重心放在一个脚上面,像是跛脚站着一样;坐在那里的时候不要像小孩子一样屁股着地,两腿向前分开来坐着;睡觉的时候不要趴着睡觉,姿势不是很雅观的样子——看来我以后得改改睡觉的姿势了,有时候会感觉腰疼,就干脆趴着睡觉了);“立必正方,不倾听”(听讲的时候一定要端端正正的,不要歪着身子听人说话);“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在室内走路的时候不能甩着膀子,把胳膊张开来;和别人并排坐在一起的时候不能把胳膊横起来;别人给东西的时候站着给你,那你就不用坐着了,但是别人给你东西的时候是坐着的,那你就不能站着去接别人给的东西),
《新书·容经》中的记载吧: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在看坐姿的时候,除了基本上上半身符合站姿的要求外,最重要的就是眼神了,若为经坐,则目光平视、关注与己交流的对方(如果放在现在来看,这是与人沟通当中最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种信任手段);若为共立,那么就得看对方的膝盖了;最特别的是肃坐,并不是向之前看到的继续往下弯腰低头了,而是仰头的方式了,但是不是随便仰,不能过分;如果是低头垂肘的时候,那就是卑坐了。但是上述四种坐姿有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屁股必须落在脚后跟上,脚面朝下。放到现在一般人是受不了的,时间长了,是会容易酸麻的,就算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如此长时间跪着,也会感觉难受的,比如六朝竹林七贤的嵇康坚决不去做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害怕这样老师正经危坐的姿势,“危坐一时,痹不得摇”,坐到腿麻,还不敢随便去放松,呵呵,改天大家有空可以在自家的床上试试看。
中国古人讲究席地而坐,分案而食,这种风气到唐朝仍然相当浓厚。日本至今保留的“席地而坐”,就是学自唐朝。唐朝时,椅子已经传入中国,因为是北地所创,并非古制,为当时的士大夫所不耻,一直未能流行。以至到了宋初,椅子、桌子之类在中国还不普遍,赵普贵为宰相,家中竟没有桌椅凳,皇帝来了都不能不席地而坐。但在南方,椅凳却要普及得多,有《韩熙载夜宴图》为证。《韩熙载夜宴图》实际上是南唐后主李煜派画家顾闳中如实地再现大臣韩熙载豪华夜宴的情景,里面有椅子、凳子,还有卧榻,但显然远不如后世之讲究。由此也可以推断,宋朝椅子开始流行,定然是在南渡之后,自“直把杭州作汴州”开始的。因为南方潮湿,倘若南渡的君臣再继续席地而坐,非得风湿不可。因此,椅子开始流行就是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椅子源自"胡床", 是北方游牧民族传来的折凳. 慢慢又恢复了挨及和巴比伦的非折形式, 而且越是南方就传播得越快, 只是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不接受椅子的. 但中国的椅子从来没有西方的高大 (如哥特式教堂), 但有中国式宽大的炕或床(如大雄宝殿).
这就是不同文化中的"形态造型"往往有共同性, 比如哥特教堂和大雄宝殿又在东西方人的帽子上反射出来.
中国人由席地而坐到椅子, 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美学, 想象力, 社会关系和生活行为方式. 思维的深度由朴素灵活转入拘泥小节和生硬.
南北朝坐席
隋唐初坐床
唐中期出现了很多"小床", 但坐床持续到现代. 唐朝时期,李茂贞因战功卓著,官运亨通。他恃功自傲,拥重兵干涉朝政,昭宗皇帝即位后,就出兵讨伐他而失败。后来李茂贞几次造反未成功,元气大伤。他的军士自由散漫惯了,经常是席地而坐,开怀畅饮,大呼小叫,只好自生自灭。
东汉有一位名士叫梁鸿,有气节,有文采,在当地非常有名。他的同乡中有一个女子叫孟光,一心一意想嫁给他。到了30岁还没嫁出去,她父母就问:“你为什么还不嫁啊?”她回答说:“我非梁鸿不嫁。”梁鸿一听这话高兴了。我估计当时就是请媒人牵牵线、搭搭桥,也没见过真人,就把孟光娶回来了。孟光很高兴,就描眉画眼。但梁鸿一见她这样,就不高兴了,连着七天没有搭理她。孟光就慌神了,不知道因为什么:怎么娶了我又不理我呢?她就向梁鸿请罪。梁鸿说:“你描眉画眼不如素面朝天好看,我得要个能过日子的老婆。”孟光说:“那我就不画了,咱好好过日子。”于是孟光每天把饭菜弄好了,端到丈夫面前,高高举起。这就是“举案齐眉”的故事,这个成语也变成今天夫妻相敬如宾的一个象征。这里的“案”,当时就是一个托盘。今天的托盘就是一个盘子,当时的托盘“案”,带有四个足,四足是缩进去的。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书案的“案”,形制上非常接近。这种托盘今天日本还在用,日本很愿意沿袭我们的古制。
案和桌在形制上有本质区别。何为案、何为桌呢?一般来讲,腿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名称,而与高矮、大小、功能都无关。腿的位置缩进来一块为案,腿的位置顶住四角为桌。
除了形制上的区别,桌与案更重要的区别,是精神层面的区别。这个区别在哪儿呢?在于案的等级比桌高。比如我们常说拍案惊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绝,都是比较高等级的情绪;如果我们说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级的情绪。拍案惊奇是惊讶,拍桌子瞪眼是愤怒,它表达的情绪不一样,这是它的精神层面。再比如,我过去当编辑的时候,经常挑灯夜战、伏案疾书,是吧?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着了,就是在写检查。感觉到了吗?凡是跟桌子相关的事都偏低,跟案子相关的事都偏高。
中国人把一个承具分得清清楚楚,这是我们的文化高于别人的精髓之处。我们平时不注意,跟“案”相关衍生出来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议案,都跟案有关。因为我们过去办公,都使用案,与桌相对来说无关。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家具,形制上不一样。
由于案子的陈设功能越来越大,它的实用功能就相对降低;相反,桌子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大,陈设功能越来越低。所以,桌案从功能上有了区分,这是在使用中发生的区分,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设计的。
桌子在越来越接近实用的时候,就跟案发生了分野。桌,最早写成卓越的“卓”,它是高起来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尔不群。就是超出别人,高高地立在那儿。“卓”字后来才把底下“十”字变成了“木”字,写成了现在的“桌”字。
桌与案从功能上讲,差距不是很大。比如我们有条桌就有条案,有画桌就有画案,有书桌就有书案,有炕桌就有炕案。但有饭桌,就没有饭案。因为吃饭这件事虽然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从精神层面上讲并不重要。
古人吃饭的桌子大多是方桌,为什么呢?这跟我们吃饭的制度有关。我们早年是分餐制的民族,一人一份。为什么有举案齐眉这件事呢?因为当时是分餐,我举一份给你,我这儿还有一份。我们的分餐制度逐渐演化成共餐制了。采用方桌吃饭的时候,我们就是共餐制。这一点从我们的筷子上就可以看出来。早期凡是筷子长的家庭,都是富有家庭;筷子短的,都是相对贫困的家庭。中国人的筷子有特别长的,是为了菜多的时候,能夹着远处的菜。日本的筷子短而尖。因为日本是分餐制,筷子不需要很长。它为什么是尖的呢?是因为日本民族吃生的东西,比如生鱼片,非常滑,夹的时候必须扎一下,才夹得起来。我们则不同,过去中国人吃饭很讲究,绝对不许扎。我小时候,记得姥爷就教育我说:“夹起来就吃,夹不起来就不吃,不许扎。”后来我大一点儿,人家告诉我说:“筷子扎馒头,是给死人吃的。”按照更严格的礼仪,过去在桌上吃饭,筷子绝对不许伸过中轴线,那边的菜再好吃,你也不许伸筷子过去夹,顶多是人家给你端过来,你才能夹一筷子。这就是中国饮食的传统习惯,所以中国人从小练就了一双灵巧的手,顺便把脑子也给练灵巧了。我们再看韩国的筷子,是金属的,因为韩国老烧烤,赶上咱这种筷子早就烧坏了,所以必须使用金属。从小小的筷子身上,我们就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很多特征。
翘头案和八仙桌
同样是案,也有很多形制。首先一种叫做翘头案,它属于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夸张,过去都是在寺院和祠堂里使用,它表示对神灵、对祖宗的一种敬畏。衙门里也用供案。这里的供案翘头非常高,非常夸张。它具有威严感,从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今天法院审理刑事案件时,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种威慑作用。如果法官搬一个小板凳坐那儿,估计犯人心里就该想怎么逃脱法律的制裁了。用家具作为文化符号传递给你,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么,衍生出来的词汇就是“案件”,原义指案子上的文件。“审案子”,原义指在案子... ...
应为在古代哒中原汉人是席地而坐,汉文化席地而坐的遗风现在可以从日本,朝鲜等在古代和中国往来甚密的国家看出来,但中国的历史是各种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各民族的文化风俗不断的交融,北方等的少数民族是做凳子之类的坐具,例如马扎就是一种少数民族古代坐具,就是现在的交叉式的小凳子,汉人吸收包容了胡人的这种文化风俗,所以现在现代的中国人是不席地而坐哒~~
古人从狗的坐姿得到了启发!附合生理构造,这是我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