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张献忠分别以“大顺”为国号或年号,可能也含有“顺天应民”之意。《礼记·礼运》有云:“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孔子认为:“昔三代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妻也者,亲之主也,敢不敬与?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忾乎天下矣。大王之道也如此,则国家顺矣。” (《论语.哀公问(礼)》) 儒家所说的“大顺”是对天下大治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概括。不仅儒家推崇“大顺”,老、庄学派也倡言“大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在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中,有一些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对这些经典肯定有所了解,因此上述这些说法很可能就是“大顺”国号的来源之一。 “大顺”国号的直接来源还有可能是出自民间流传的一则刘伯温(即刘基)作的谶语。刘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他“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在朱元璋东征西讨、创建明朝的过程中,刘基屡屡出谋划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概由于他精通术数,足智多谋,因此在他去世不久,社会上就流传开一些关于他的神异故事。到明代中叶以后,刘伯温的大名几乎是家喻户晓,托名于他的预言也越来越多,并被文人学士收入笔记杂谈中。其中一则云: 高庙(即明太祖朱元璋)尝命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则止。”高庙遂以书手空,良久曰:“三百单八亦足矣。”然此亦圣祖之谦德耳。盖其取天下于夷狄之手,名正言顺,虽汤武不能及。圣子神孙,享帝王莫大之业,虽与穹壤共敕可也。所谓“三百单八”,何足云乎!(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卷62) 后来“遇顺则止”的谶语,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在流传甚广的托名刘伯温所作的《烧饼歌》中,也有“遇顺则止”之语。据研究,《烧饼歌》虽然产生于晚清,但其内容多取材于明清野史所传载的刘伯温谶言故事,“遇顺则止”被收录其中,正说明这一谶语的流传之广。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都不免会有帝王思想和迷信观念。他们大多都迎合或制造一些谶语,以表示天命眷顾,从而增强自己行动的合法性。 据记载,宋献策曾上谶记曰“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悦”(吴伟业《绥寇纪略》卷9)。以算命占卦为业的宋献策对刘伯温轶事一定会很感兴趣,恐怕不会不知道“遇顺则止”的谶语。李自成对军师宋献策极为器重,建立国号这样的大事,必然要征求宋献策的意见。 “大顺”国号的提出很可能是宋献策等人的建议,以暗应谶语,表示李自成是大明王朝的终结者。而张献忠以“大顺”为年号,也有可能是为了暗应“遇顺则止”的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