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6年5 月15日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2月17日),女真族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金,都赫图阿拉(辽宁新宾西)。史称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迁都辽阳。天命十年(1625年),迁都沈阳,称盛京。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1636年5月15日),皇太极称帝,改国号清 (据高宗说,大清即大东之义。五色主五方,东方为青色;后人解说,以为明为五行之“火”,故青加“水”以克之),改女真为满洲。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同年十月,迁都北京。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宣统四年(1912年2月12日),溥仪被迫退位,清朝灭亡。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1],一说1616年建立[2][3],1644年起为全国性政权),又称大清,简称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年号天聪。此时金国已成为塞外大国,人口包括满、蒙、汉三族,疆土东北达黑龙江口,西边至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南面与明朝锦州、宁远为界。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已不满足于称金国汗,而想比拟于一统天下的中原皇帝,因此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自称皇帝,改国号为清,改年号为崇德,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称清国皇帝,欲进占中原,成为全中国的封建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