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往研究指出,四川盆地是中国南部地壳在压缩背景下形成的,但是从克拉通盆地阶段转化为压性或前陆盆地的时间,均认为是晚三叠世中晚期,同时对前陆盆地类型和演化阶段看法不尽一致。①罗志立等(1992)认为,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早期扬子陆块西侧的松潘—甘孜地区为边缘海,晚三叠世(须家河)中期之后,龙门山同沉积断裂带反转,在其山前形成与C型俯冲有关的前陆盆地。②邓康龄等(1992)鉴于扬子陆块西缘的甘孜-河坝弧后盆地的认识,认为四川盆地是位于陆内的弧盆褶皱山系前陆盆地,经历了成盆前(卡尼期—诺利早期)的弧后盆地东缘大陆架阶段,前陆盆地阶段(诺利中晚期),坳陷盆地阶段(侏罗纪—中始新世),构造盆地形成发展阶段(晚始新世后)。③刘树根(1993)把川西前陆盆地划分为被动大陆边缘发展阶段(晚三叠世马鞍塘期),地貌盆地发展阶段(晚三叠世小塘子至须家河三段时期),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晚三叠世须家河四段至第四纪)。④殷鸿福院士早在1982就提出拉丁期海退,整个东亚发生了印支前幕,近年来更明确地提出了拉丁期-构造演化转换阶段的观点。但是这一观点未能引起研究四川盆地的同行们的足够重视。⑤鉴于“四川盆地”含义的特殊性,许效松等人(1997)将四川盆地置于泛扬子陆块群板块体制构造-沉积演化的背景中来分析其演化和地球动力学,认为四川盆地从碳酸盐台地到前陆盆地的转折时期是中三叠世拉丁期的中晚期,即天井山中期(T2t),经历了边缘前陆盆地阶段(T2t—T3t)及后造山(陆相磨拉石)前陆盆地阶段(T3x—E),晚白垩世开始萎缩,始新世末衰亡。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多数学者认为前陆盆地形成的时间是晚三叠世中晚期即瑞替期,典型的标志是发育陆相磨拉石建造。但已有学者注意到早中三叠世沉积充填的变化,从层序角度以及动力学角度分析盆地演化,将前陆盆地形成时间提前到中三叠世拉丁期的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