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为什么会有趋光性

2024-12-01 19:45: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趋光性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围绕昆虫的趋光性,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的假说,比较成熟的假说有以下几个。
一、光定向行为假说。
科学家认为,昆虫趋光是由于昆虫光罗盘定向的原因造成的,即许多夜间活动的昆虫会以某一天体做参照,以身体纵轴垂直于天体与昆虫躯体的连线进行活动,而夜间的灯光也会被昆虫当作定向参照物,但这个参照物要比天体近许多,结果使昆虫产生螺旋形向灯飞行轨迹,这种轨迹最终导致昆虫飞向光源。
二、生物天线假说。
科学家从逆防生学的角度,提出了生物天线理论,认为昆虫趋光是因为求偶行为所致,即昆虫的触角有各种各样的凸起,凹陷及螺纹,这些结构类似现代使用的天线装置,使昆虫的触角可以感受信息素分子的振动而吸引昆虫,灯光中的远红外线光谱与信息素分子的振动谱线一致,昆虫的触角可以感受该信息,从而导致趋光。
三、光干扰假说。
夜行性昆虫,适应暗区的环境,进入灯光亮区时,刺眼作用干扰了它的正常行为,由于暗区的亮度低,昆虫无法返回暗区继续活动而导致扑灯,科学家认为昆虫扑灯行为是由于在黑暗的环境中,灯光使复眼发生炫耀引起的,越敏感的单色光,刺眼作用越强,许多昆虫对紫外光区的强烈反应,仅仅是因为这些昆虫对紫外区的光十分敏感,即昆虫并不能辨别不同波长的光,并不是真正的波长选择机制。
到目前为止,昆虫趋光现象仍然缺少公认的解释,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昆虫的趋光性,绝非普遍意义上的趋性。

回答2:

昆虫的趋光性
趋光性就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在植物界,于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诸如游走性绿藻、各种藻类的游走子,鞭毛藻、双鞭藻和红色细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在没有鞭毛依靠滑行运动的蓝藻、硅藻和鼓藻甚至连细胞性粘菌的移动体也具有这种性质。虽然眼虫等是用眼点感光,但其缺少眼点的突变体和本来就没有眼点的双鞭藻仍具有趋光性。动物界也有趋光性,在没有感受器分化的动物如草履虫身上有所表现,但是多数动物是通过眼来感光的,这已成为动物行动的主要因素。有两种光刺激,一种是由光源散射的光刺激,另一种是有不同照度梯度的漫散光刺激,而趋光反应的机制也很不一样,从不定向趋性到定向趋性等种种形式。在趋光反应的研究中,人们已经获得几种不同的作用光谱,并发现有些次要刺激因素如温度、亮度和化学物质对很多趋光性有一定影响;另外,有许多动物对光刺激表现特有的趋性形态,如目标趋性,保留趋性、光背反应和光腹反应等等。有些动物(蜗牛、鼠妇、马陆、赤杨毛虫等)还有趋暗性,即是对光呈反向趋性(负趋光性)。
某些昆虫或鱼类对光刺激产生定向运动的行为习性。
趋向光源的为正趋光性,背离光源的为负趋光性。
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多数非常明显,如夜蛾、金龟子。其中“飞蛾扑火”最为人们熟知。
现代研究认为,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

回答3:

一般有两个解释
不过大概意思都一样。
一、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他们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反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
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死去。
二、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漆黑的夜晚,它们能顺利地找到花朵,是“闪光语言”的功劳。夜行昆虫在空中飞翔时,由于翅膀的振动,不断与空气摩擦,产生热能,发出紫外光来向花朵“问路”,花朵因紫外光的照射,激起暗淡的“夜光”回波,发出热情的邀请;昆虫身上的特殊构造接收到花朵“夜光”的回波,就会顾波飞去,为花传粉作媒,使其结果,传递后代。这样,昆虫的灯语也为大自然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飞蛾扑火”就是这一习性的真实写照。另外,其实飞蛾主观上也不想死在火焰里面,是由于其复眼的构造使其以一个螺旋角度围绕火飞行的时候逐渐接近最后造成扑火。
最新研究成果: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亨利·萧研究飞蛾扑火的最新成果。
他用的材料是美洲棉铃虫。他把蛾粘在塑料泡沫碎片上,放在水池里,记录蛾是怎么驾驶泡沫小船的。没有灯光时,小船在水面上没有目的地漂荡。在水面上点一盏灯,小船将向灯漂去,但是并不是像标准答案预测的那样呈螺线逼近,而是呈直线冲过去,少数直直地撞上灯,多数则是朝向灯的两旁,好像一开始是被灯吸引,但最后一刻却又试图逃离。萧认为这个实验结果难以用流行的理论来解释。他提出,蛾是把灯光当成了晨曦。蛾夜间飞行白天躲藏,当凌晨的阳光刚刚出现时,蛾向
阳光飞去,以便能发现最佳藏匿地点,然后赶快藏起来。
飞蛾扑火这个自古以来就让人感到神奇的现象在今天仍然是个未能完全破解的谜。不管你是嘲笑飞蛾自取灭亡的愚蠢,还是赞美飞蛾追求光明的勇气,有一点是肯定的,飞蛾并非是在寻死,而是误把灯火当成了某种对它的生存或繁衍至关重要的东西,是我们人类的发明操纵了飞蛾早已进化而来的某种本能。

回答4:

现代研究认为,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

回答5:

我认为,昆虫趋光是为了躲避蝙蝠等夜行性捕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