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是郭嘉,后期是司马懿。郭嘉出生于颍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一带。谋士, 十之六七出于此地。少年时代的郭嘉就展露出非凡的智慧, 他喜欢与长者交谈, 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常使长者们自愧不如。一次, 一个外地来的术士见到小郭嘉, 大为惊叹, 称此男孩是姜子牙太公转世。从此, 郭嘉就有了一个绰号— “ 小太公” 。光阴往荐, 饱读诗书的郭嘉转眼长大成人。他长得清瘦俊朗, 又有一双清澈深邃的眼睛。这位“ 小太公” 自信而清高, 喜欢无拘无束, 交友非常挑剔, 只与心目中的仁人志士来往。但他待朋友非常真诚、热情, 喜欢通宵达旦地饮酒畅谈。郭嘉21岁的时候, 在朋友田丰等人的鼓动下, 投奔到袁绍帐下。袁绍当时被称为“ 天下英雄” 。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 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 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 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 更要有超常的眼光。 就这样, 郭嘉一直赋闲了6年。公元196年, 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 曹操写信给荀彧, 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 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大喜, 十里相迎将郭嘉接入自己的营帐, 共论天下大事。这次会面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后来的“隆中对,郭嘉比曹操小岁, 但对曹操的宏国伟志似乎了如指掌。当曹操就天下形给向郭嘉问计时, 郭嘉一语道破要害, 趁议曹操乘袁绍攻击公孙瓒之时先消灭吕布。这样不仅能使曹军扩大实力, 又可以避免以后曹袁决战时吕布从侧翼威胁曹军。曹操又询问郭嘉, 作为谋士, 最关键的素质是什么?郭嘉说战争和下棋一样, 没有一场战争是事先部署好的,熟读兵法只是入门, 军师的优劣在于临场应变。郭嘉明晰透彻的分析, 让曹操一下看到了光明的未来。曹操听完感叹道“ 使孤成大事者, 必此人也。’ 郭嘉离开营帐后, 也大喜过望地说“ 真吾主也。” 从此, 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事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 忠心效力。 神机妙算 屡建奇功 当时, 各路诸侯割据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在这种情况下, 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 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197年,当曹操正担心自己不具备与袁绍抗衡的能力之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他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郭嘉的分析很具说服力,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同时,郭嘉也正式确立了自己在曹操军事智能团中的核心地位。 198年9月,曹操采纳郭嘉之谋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吕布。曹军先破彭城,再败吕布, 最后围困下邳。吕布坚守不出。战役持续了大半年, 曹操见士兵疲惫, 准备放弃。这时, 郭嘉却看出了胜机。他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 提出“ 有勇无谋者若气衰力竭之时, 便不久于败亡” 的观点, 劝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计策而行, 一面攻城, 一面决堤水掩下邢,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邢, 擒杀吕布。 一般情况下, 曹操对郭嘉是言听计从的。但只有一次, 他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 结果犯了一个不可弥补的错误,那就是在199年放走了刘备。刘备投靠曹操后众人一开始都建议杀掉他, 以绝后患。唯有郭嘉同曹操意见一致, 认为刘备不能杀。郭嘉的本意是让曹操对刘备实施软禁。因为如果杀了刘备, 必然给曹操带来不好的影响, 断绝人才之路。虽然不能杀, 但也绝不可以放。但曹操对郭嘉的意思理解得一知半解, 以致铸成大错。在曹刘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担心曹操猜忌, , 便想伺机脱离曹操的控制。刘备假称趁袁术溃败, 主动向曹操请求前去截击。这时, 恰好郭嘉不在身边曹操就同意了刘备的请求。待郭嘉回来, 得知此事后马上说“ 备不可遗也” 曹操当时也后悔了, 立即派人去追, 但已来不及。果然, 后来刘备踞有徐州, 开始对抗曹操。此地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在曹操诸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两人关系亲密, 优如朋友一般。据载,二人行则同车, 坐则同席, 其亲密程度可见一斑。在严于治军的, 操营帐里, 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为, 但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 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 。曹操手下有一位纪检官员, 叫陈群, 曾因杯弃行为上不够检点奏了他一本。但是, 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 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不仅如此, 曹操还暗地里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在长年征战生涯中, 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 以便随时切磋, 见机行事。有史学家说, 郭嘉是幸运的, 只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 才敢于使用郭嘉这类藐视礼法的人, 并把他引为“知己” 。每逢军国大事, 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 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 郭嘉在曹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甚至可以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生前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及其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郭嘉死后, 曹操除在西北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208年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郭嘉)在,不使孤至此。” 惜哉奉孝!痛哉奉孝!哀哉奉孝!
曹操最终能够总御皇机,克成洪业,成为一代超世之杰,除了他自己才略非凡,知人善任外,他手下的谋士协助他运筹演谋,也功不可没,其中最突出的要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刘晔、贾诩。但哪一位最杰出呢?
在曹操心里,荀彧——“吾之子房也。”荀攸——“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郭嘉——“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这三人尤其重要。
对他们的功绩也各有评述,荀彧“自始举义兵,周游征伐,与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发言授策,无施不效。彧之功业,臣由以济,用披浮云,显光日月。……。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馀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逾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於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
我觉得曹操的第一谋臣非荀彧莫属,与曹操论治道、断时势、定大计、议人事。凡有大事曹操必先谘之荀彧,即便征伐在外,军国事都与他筹划,其地位决非他人可以取代,例如,曹操被袁绍围困在官渡时,身边的谋士有荀攸、郭嘉、程昱、刘晔、贾诩等,曹操却写信与荀彧相议。荀彧还举荐的众多人才,前后所举者,大都是命世大才,如:荀攸、郭嘉、锺繇、陈群、司马懿。正如曹操所说:“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荀彧)是也。公达(荀攸)其次也。”
在赤壁战败后,曹操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曹操也曾想将后事托付郭嘉。许多人就此认为,曹操最看重郭嘉,其实郭嘉是曹操随军策谋士之一,所议多为临敌决机之事,非存亡尤关的大事,郭嘉的长处在于能把握曹操的心思,并以此定计,难怪曹操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赤壁言论是曹操的托词,以遮掩自己的过失,当时曹操已是常胜心骄,难以纳谏了,即使郭嘉在世,也未必能言听计从。
至于贾诩,虽然被曹操誉为“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但除了在破马超时出了个反间计外,未见有什么建树。在赤壁大战前对形势的分析和刘晔在汉中所言相比才略相去甚远,更不能与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相提并论。不过他明哲保身的才智无人能及。
贾诩从三国前期到后期,贾诩都活跃在不同的场合,开始在董卓手下效力,后劝李催等进兵洛阳,使当时都城饱受战乱之苦,贾诩较为自责;后又辅助张绣,对抗曹操,取得了部分胜利,尤其是他对追击曹操胜负的判断让人拍案叫绝,因为他的对手同是智计过人的曹操,更显贾诩计谋高人一筹。官渡之战时,他力劝张绣投靠曹操,分析入情入理,曹操果然不计前嫌厚待张绣,对贾诩更是格外重视,封他为执金吾,从此贾诩成为了曹操最重要最信任的谋士之一。曹操对贾诩几乎言听计从,唯一一次不听劝告在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损失惨重,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好机会;战马超时的离间计达到了分化瓦解的目的。
贾诩是曹营后期最重要的谋士,曹操曹丕都对他信任倍至,在立魏王太子的事情上他巧妙地引用袁绍刘表的例子达到了立曹丕为世子的目的,虽然贾诩是曹丕的心腹,但立曹丕确实是当时合适的选择。曹丕称帝后自然对贾诩感激万分,立刻封他为太尉,三公之一。在后期他也为曹丕出了很多计策,成为魏国的元老。
可以说,贾诩谋人、谋己、谋天下都达到了很高境界,贾诩在封为三公之后毫不张扬,而是明哲保身、不结交权贵。曹丕为人阴险狠毒,连叔父曹洪都要处死,贾诩这一行动在当时十分明智,在魏国的高级谋臣中,贾诩善始善终,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真正的谋士,像唐朝的房玄龄
前期是郭嘉
曹操深通用人之道,他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大才者不拘小节”,而郭嘉就是这样一位不拘小节的“大才”。 郭嘉行为平时较为放纵,陈群多次向曹操“汇报”,曹操在嘉奖陈群的同时,非但未对郭嘉毫无责罚,反而更加重用。事实证明,郭嘉并没有辜负曹操的厚望,在他以后的从军生涯中,郭嘉屡出奇计,为曹操逐鹿天下,平定北方立下了不少功勋。郭嘉的才能是很高的,在他从袁绍处转投曹操时,曹操与他谈论天下事。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这时三国志里的评价。的确,郭嘉思维敏锐,见地超人。特别是对当时局势及人物动机分析相当准确。他视江东猛虎孙策为“一人之敌”,孙策果然死于刺客之手,判断之准简直有如神助;袁绍死后,二袁兄弟还有一定实力,郭嘉建议: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以及刘表对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等事实都证实了郭嘉的先见之明。在平定河北后,劝曹操轻兵径袭,彻底消灭了当时割据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势力。三国演义为了表现郭嘉,还有一个“遗计定辽东”,其实这是曹操自己的计策,不过这也比较符合郭嘉以思维见长的特点。
郭嘉在三十八岁病死,曹操常说:难奉孝为能知孤意。把他当成接班人来培养。如三国志中记载: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赤壁之败,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可见在曹操的内心深处,是真的对英年早逝郭嘉的深切缅怀。
前期是郭嘉 旬攸还有他的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