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2025-04-16 08:38:0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我国古代公文传递靠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设一个。一旦公文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三百里,遇紧急情况可达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马累了即在沿途驿站换马,确保连续飞跑,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所谓的“八百里加急”,表示情况最紧急,速度最快。

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曾生动描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诗中把驿骑比做流星,可见速度之快。唐代官方规定,快马要日行一百八十里,再快些要日行三百里,最快的则要日驰五百里。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则在长安华清宫,相隔三千里但六日之内就知道了,可见传递兵变奏章速度每天即达五百里。若是八百里加急,那真是快得不能再快,也要四天时间。

《大唐六典》记载,唐代驿站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专事驿务人员达二万多人,其中仅驿兵就有一万七千人。驿递分陆驿、水驿,驿站设驿舍,配驿马、驿驴、驿船,服役者称“驿丁”、“驿夫”,“驿卒”或“驿隶”。他们日常任务十分繁重,尤其是陆路驿丁,无论酷暑严冬,暴雨狂风,都要身背文书袋奔驰在驿路上,此外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杂事。

回答2:

按唐政府官方规定普通驿马要求一天行 180 里左右,最快的则要求日驰 600 里。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 天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当时的传递速度就达到了每天 500 里。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 500 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唐代的—尺合现在 0.303m,一里合 454.2m,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另外,古时因为并不是每个驿站都有千里马可用,所以有时会出现一个信件送下来会有马匹被活活累死

回答3:

实际上,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就相当于现在的特急件,代表军情十万紧急。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天宝十四年11月9日,安禄山带着五六万兵马在范阳起兵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