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以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寺庙古塔、碑刻造像和新建公园绿地组合而成。有湖不广,平静如镜;山多不高,绵亘蜿蜒;湖山依傍,自然尺度协调,显得妩媚多姿。“三面云山一面城”,是西湖的特点。西湖园林建设既突出了西湖风景的独特性,又注意了与地方特色相协调的整体性。
因此,所有新建和扩建的园林都用大体量的乔灌木丛组成大小不同、疏落有致的空间,重视配置艺术,选择色彩丰富的树木花草作为园林的主景;亭、台、廊、榭等建筑物以及掇山、园林理水,只作为景区的点缀。
其体型、姿态、色彩与妩媚、恬淡、宁静的西湖自然景观和宽阔的湖面融成一体,使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防止追奇猎古、曲折封闭的气氛,也避免建造林立的大厦和体型庞大的建筑物,取得了明朗、宽广、自然,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的效果。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在汉代以前是一个海湾,由于潮汐泥沙淤泥,形成了杭州平陆和泻湖。隋唐之际,湖水淡化,湖泊固定下来。因湖三面环武林山,曾称“武林水”。钱塘县治从灵隐山移至东面平陆后,湖处县境内,故名钱塘湖;
因湖在城西,又称西湖。唐代同时并用这两个名称,北宋中期,西湖之名逐渐取代了钱塘湖。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治理,兴修海塘、疏浚湖泥,才使西湖不断完美。唐朝时期西湖已闻名全国。
五代时期的吴越国(907-978)和南宋王朝(1127-1279)先后建都杭州(南宋时称临安),西湖面貌的改变尤为迅速。元朝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誉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此西湖驰名世界。
扩展资料: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
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湖
断桥不断,孤山不孤!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西湖不但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西湖古迹遍布,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还有39处文物保护点和各类专题博物馆点缀其中,为之增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差异。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西湖与佛教、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远的历史中,各种宗教团体和道观佛寺聚集在西湖及周边群山之中,增添了西湖浓厚的宗教色彩。这其中尤以吴越国时期为鼎盛。当时各代国王热心佛学,在西湖周围兴建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如今,保俶塔和重建后的雷峰塔仍是西湖风光的代表性景点,而拥有中国室内最大木雕坐式佛像的灵隐寺更是西湖各收费景点中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湖
断桥不断,孤山不孤!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西湖不但独擅山水秀丽之美,林壑幽深之胜,而且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自然、人文、历史、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西湖古迹遍布,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还有39处文物保护点和各类专题博物馆点缀其中,为之增色,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被孤山及苏堤、白堤两条人工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差异
西湖以自然山水、文物古迹、寺庙古塔、碑刻造像和新建公园绿地组合而成。有湖不广,平静如镜;山多不高,绵亘蜿蜒;湖山依傍,自然尺度协调,显得妩媚多姿。“三面云山一面城”,是西湖的特点。西湖园林建设既突出了西湖风景的独特性,又注意了与地方特色相协调的整体性。
因此,所有新建和扩建的园林都用大体量的乔灌木丛组成大小不同、疏落有致的空间,重视配置艺术,选择色彩丰富的树木花草作为园林的主景;亭、台、廊、榭等建筑物以及掇山、园林理水,只作为景区的点缀。
其体型、姿态、色彩与妩媚、恬淡、宁静的西湖自然景观和宽阔的湖面融成一体,使人工美与自然美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防止追奇猎古、曲折封闭的气氛,也避免建造林立的大厦和体型庞大的建筑物,取得了明朗、宽广、自然,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的效果。
中国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个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单称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个历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古迹遍布,山水秀丽,景色宜人。
西湖在汉代以前是一个海湾,由于潮汐泥沙淤泥,形成了杭州平陆和泻湖。隋唐之际,湖水淡化,湖泊固定下来。因湖三面环武林山,曾称“武林水”。钱塘县治从灵隐山移至东面平陆后,湖处县境内,故名钱塘湖;
因湖在城西,又称西湖。唐代同时并用这两个名称,北宋中期,西湖之名逐渐取代了钱塘湖。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辛勤治理,兴修海塘、疏浚湖泥,才使西湖不断完美。唐朝时期西湖已闻名全国。
五代时期的吴越国(907-978)和南宋王朝(1127-1279)先后建都杭州(南宋时称临安),西湖面貌的改变尤为迅速。元朝初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誉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此西湖驰名世界。
扩展资料: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
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小桥 流水 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