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独的由来

2024-10-29 23:51:1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独姓是很少见的姓氏,来的渊源有几个,第一是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代北鲜卑独孤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独孤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部落,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不同汉译。实际上,“屠各”,亦称“休屠各”,是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的后裔所建之部落群体。在西汉大将霍去病打匈奴的时候,霍去病率数万骑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斩获匈奴四、五万人,并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使匈奴右部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匈奴单于将这一重大的军事惨败归咎于休屠王和昆邪王,要将二人召至单于王庭治以死罪。二人畏死,便谋划投降汉朝,但当汉武帝派霍去病去迎接他们时,休屠王又中途反悔。于是,昆邪王杀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兵众,连同自己的兵众共四万余人(号称十万)一起投降了大汉王朝,汉武帝于二王故地设置了武威、酒泉二郡。匈奴族右贤王刘去卑之后, 这一部分匈奴部众,乘西汉末期王莽篡汉时中原混乱之机,再次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原休屠王的部众后裔组建了自己的部落群体,被称作“屠各部”或“休屠各部”,在东汉至西晋时期杂居于西北地区沿边诸郡。三国时期,中原再次分裂,鲜卑民族崛起,屠各部归附于北魏王朝的缔造者太武帝拓跋·珪,成为后世所称的鲜卑独孤部,成为北魏政权最初的八部贵族之一。在独孤氏族人的后裔子孙中,后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施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大多改为汉字单姓刘氏,亦有省文简化为单姓独氏者。
第二个来源是源于匈奴族,出自三国时期南匈奴之右贤王,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刘去卑,生卒年待考,是东汉末期至三国初期南匈奴右贤王,该部后成为匈奴铁弗部,在十六国时期,胡夏政权创建者刘勃勃(赫连·勃勃)的曾高祖父就是刘去卑。刘勃勃称帝后,刘去卑被追谥为(胡)夏国正皇帝。在刘去卑的后裔子孙中,有独氏。
第三个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代北鲜卑独孤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国经淝水之战惨败后,国力日弱,拓跋·力微十六岁的儿子拓跋·珪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以武力加智慧实施占地称王之策,迅速扩展势力,到了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为“魏”,史称“北魏”,之后鲜卑万俟部归附拓跋·珪,独孤浑部转了一大圈,仍然随着万俟部回复到拓跋部中。此后,拓跋·珪将独孤浑部排位在贵族行列的最末。分析以上来源,独这个姓氏是鲜卑或者匈奴湖人汉化后的后代。

回答2:


1、匈奴族右贤王刘去卑之后;
2、独孤氏所改。独孤氏:一寻根溯祖
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本姓刘,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独孤氏。
二、郡望分布
河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一带地区。
高阳郡:北魏时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北省高阳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隋代有独孤楷、独孤盛兄弟皆位居要职,唐代有右补阙独孤郁、诗人独孤及,北周有卫国公、大都督独孤信及其子蜀国公独孤罗。
独孤(du
gu)
出自刘氏,东汉光武帝的后人刘进伯官度辽将军,被匈奴俘获,囚在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其六世孙罗辰随北魏孝文帝迁洛阳,以独孤为氏。郡望:高阳郡(今河北高阳一带)。
行道扬名,学士果成佳婿
奇谋大略,女儿迭为贵人
上联说唐代洛阳人独孤郁,字古风,幼年时,父亲独孤及曾问他志向,他答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元和初年,举制科高等,历官右补阙、翰林学土。大臣权德舆很看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宪宗曾说:"想不到德舆有如此佳婿!"下联说南北朝时北周云中人独孤信,善于骑射,在东魏官都督荆州诸军事。后奔南朝梁,官陇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北周初,官大宗伯,封卫国公。风度弘雅,有奇谋大略,所到之处,都受百姓欢迎。大女儿为北周明帝皇后,四女儿为唐高祖的母亲元贞太后,七女儿为隋文帝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