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宁国府与荣国府是《红楼梦》中的两个主要官邸。宁国府的创始人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府的创始人是荣国公贾源,他们是兄弟二人。宁、荣二府紧挨在一起,东府为宁国府、西府为荣国府,大观园是宁荣二府专为贾元春当妃子后省亲而建造的。《红楼梦》对宁、荣二府的地点有多处描写,最早写到的是第二回。在第二回里,冷子兴与贾雨村在酒店里一边喝酒,一边谈论宁荣二府。贾雨村说:“去岁我到金陵时,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这里说的地点无疑是南京,因为“金陵”、“六朝遗迹”、“石头城”都是指南京。
然而在第四回里,家住金陵的薛姨妈、薛蟠、薛宝钗母子三人要到京城去。到京城的目的有三,一是为薛宝钗待选宫中才女。二是进京入部销算旧帐。三是望亲。这望亲是探望两家人,一是薛宝钗的舅舅王子腾,二是姨父贾政、姨妈王夫人。他们一行“在路不记其日,那日已将入都,又听见母舅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因舅舅不在家,自家在京的几处房子也因长期无人居住,他们便到姨妈家去,“一路奔荣国府而来”。此处描写宁荣二府不在金陵,而在离金陵较远的京城。这个结论还可以从第三十三回里得到验证。三十三回描写贾宝玉因琪官的事被贾政狠狠地打了一顿,贾母心疼孙儿,见打得不轻,便生贾政的气道:“‘你也不必和我赌气,你的儿子,自然你要打就打。想来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早离了你,大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儿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答应着。”
这京城不是南京,那么是北京吗?在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前,在家里与家人的一番话又否定了北京。刘姥姥与女儿女婿住在一起,生活艰难,女婿狗儿在家闲寻气恼,刘姥姥看不过,便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咀,……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皆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在家跳蹋也没用!”经过一番谋划,仗着狗儿与王家祖上连过宗的关系,第二天清晨,“刘姥姥带了板儿,进城至宁荣街来”。显然这里京城指的是长安。
仅从以上四处就可以看出,《红楼梦》在宁荣二府所处地点的描写上是前后矛盾的。这当然不是曹雪芹的疏忽,而是他有意识地将故事发生地加以错置,以达到“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艺术表现手法。小说作者都不愿意讲清楚的事,难道我们后来的读者能讲清楚吗?从这个角度说,在中国的大地上,在满清王朝的疆域中,任何一个地方,按照《红楼梦》所描写的那样,用实物再现宁、荣二府都是无可非议的,都不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
《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地是假的,但故事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却是真的。《红楼梦》是小说,不是史书。虽说是虚构的,但它仍然脱离不了社会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紧贴生活,又不是生活的简单复印。它有生活原形,只不过这个原形不在一人,也不在一处,它是众多生活现象的高度集中。红学界有人研究认为,南京的“随园”是大观园的原形,也有人讲北京的“恭王府”是宁荣二府的原形。不管是不是原形,也无法考证,即便是,也只不过部分相像而已。要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生活素材,我认为主要还是取之于江南。这不仅是因为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和父亲曹頫在江南当了几十年的织造,曹雪芹本人少年时期也是在江南度过,更是因为小说中所描写的风土人情与江南,尤其是与江南有山有水有竹的地方最为吻合。而宁国地处江南,山清水秀,中国竹乡,是典型的江南风光。
至于宁国与《红楼梦》,与曹雪芹家族有没有关系,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这种关系有多深,多密切。宁国民间发现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用过的印章盒,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奉康熙皇帝圣旨为位于宁国与宣城交界处的清代大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墓立碑等历史事实都是这种关系的证据。宁国的县(市)名与《红楼梦》中宁国府的名字有无关系更是大家所关心的。最近我查阅《红楼梦资料汇编》,发现乾隆时期的文人周春在《阅<红楼梦>随笔》一文中记有宁国、荣国之名的起由。周春是最早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之一,《阅〈红楼梦〉随笔》是我国第一部红学专著。周春在细读《红楼梦》后,又听父老谈及,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南通志》、《随园诗话》、《张候行述》诸书。证实“案靖逆襄壮候勇长子恪定候云翼,幼子宁国府知府云翰,此宁国、荣国之名所由起也。”这里的“宁国府”指的是从南宋开始设置的行政机构,治所在宣城。元朝改为宁国路,明朝又改为宁国府,一直沿袭至清朝。宁国县一直属于宁国府管辖。然而宁国县建置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比宁国府建置早900多年。“宁国”寓意“邦宁国泰”,非常吉利。府名是沿用县名而得。因此,宁国县的“宁国”与《红楼梦》中宁国府的“宁国”,并非“恰巧同名,”而就是“宁国”、“荣国”的来源和出处。
宁国县(市)在地方方言上、地名上、物产上、环境上与《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周一凡先生和我的有关文章已经作了阐述,这里不赘述。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从明代开始,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南京与宁国的关系十分密切。明代南京兵部尚书王廷相,吏部尚书郑纪,翰林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魏观,翰林院修编程敏政、南京御史姜绾,南京吏部郎中、常侍少卿邹守益等都来过宁国,并留下诗文。直至今日,到宁国西部高峰山的铁瓦寺朝拜的信徒也主要来自南京。
总之,宁国与《红楼梦》、与曹雪芹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非“没有丝毫瓜葛”。宁国人建“宁国府”是让中华名著形象化、实物化,让更多的人通过旅游形式读《红楼梦》,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这难道是在“恶搞历史文化”吗?请那些见风便是雨,又喜欢给别人戴“帽子”的人多走走、多听听,不要在斗室中想当然,造帽子,更不要把“文革遗风”带进二十一世纪。
京都。
《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明显是京都,至于书中经常提到的“金陵”,是因为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原籍是金陵,贾府在南京还有房产和老宅,贾母的大丫鬟鸳鸯的哥哥嫂子就是在南京看房子的仆人。
从书中的多处情节可以看出,故事的发生地是在京都。比如,书中说薛蟠在金陵打死了冯渊,然后带着母亲、妹妹大摇大摆的进京了。很明显,此处进京不是南京,否则从金陵出来进南京,没有意义了。
又比如宝玉挨打一回,贾母生气了,对贾政说要坐轿回南京去。要是她们本来就在南京,还能回哪里去?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贾母)说着,便令人:“去看轿!我和你太太、宝玉儿立刻回南京去!”家下人只得答应着。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儿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为官作宦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是不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说道:“母亲如此说,儿子无立足之地了。”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不许你打!”一面说,一面只命:“快打点行李车辆轿马回去!”
《红楼梦》并没有在原文中言明这是什么朝代的背景。书中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末世”。但是这个末世究竟是哪个末世,书中没有讲,曹雪芹的前80没讲,高鹗的后40也没讲。很多红学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与秦汉唐宋诸朝代无关,有关系的,只有明清两个时代。明清两个朝代,只有两个末世:一个是清朝的末世,一个是明朝的末世,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清朝末世就是宣统皇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时期。《红楼梦》的诞生,比这个末世要早二百年,所以《红楼梦》书中的末世不可能是指清朝末世。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红楼梦》作品的社会背景,是大明王朝的末世。如果按这个说法,明朝都城在今天的北京,那么京都是北京,金陵是南京。所以宁荣两府应该在今天的北京,而他们祖籍金陵,所以有金陵十二钗。
所以在宝玉被贾政打的时候贾母才会气说要回南京去.....应该是大观园在北京,他们在南京有房有地。
但问题是,红楼梦中有明文,刘姥姥对女婿王狗儿说:“如今咱们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于是有人说,京都是长安,那就不是北京,而是西安。
红学为此吵翻天。
这几年架空历史文渐渐成了气候之后,大家眼光也放开了,为什么一定要是真是历史为背景,为什么就不能是一个虚构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一定要搬套在一个朝代上呢?
如果不是硬搬到明朝的朝代上,大家可以展开联想,京都可能是北京,可能是长安,可能是把北京叫做长安,什么都有可能,作者没说,大家何必纠结呢。
至于说大观园究竟在哪,既然连都城都不清楚,这个问题就更不能确定了,唯一能确定的,不在金陵。
所以楼主的问题可解,就是宁荣两府,大观园,都在文中的京都,这个京都,可能是北京,可能是西安,但不是南京。他们祖籍南京
有红楼梦,第三回中说“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荣国府肯定在京都,关键是京都到底是哪一个城市,如果说是北京的话,那么在第三回中有说且说林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说明都位于沿海,那么北京不沿海说明不是北京,也不是金陵,更不是南京了,根据里面很多景物来看像是南方的景物,所以,应该是架空吧,应该是虚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