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和五更分别指什么时候?

2024-11-30 23:42:4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

古人把夜里四十刻分为四段共五个节点,夜里的这些节点被称为“更”。一夜即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现今的2.4小时。

1、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2、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3、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亦即00:00),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4、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5、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扩展资料

在影视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镜头,乌漆麻黑的小巷里,一个更夫走过来。一边敲梆子,一边叫喊:“大爷来玩啊!”,乱了乱了,重新来。他一边敲,一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钟表,没有手机。要想知道时间,全靠打更。打更在中国出现很早,《周礼》记载:“夕击柝以比之。”,自汉代直到宋元时期,更夫、扫街的都是由市井里正、地保等城镇中最小的管理者出面雇佣、管理。

到了明代,巡更这一行归于丐帮,多是由老弱病残的穷人充任。清代为了加强管理,便从治安缉盗方面强调巡更的作用,巡更的就成了官差。

民国时期,钟表普及了,更夫这一行也就逐渐被淘汰了。但这名字却保留下来了,在很多地方,依旧还把守门人叫打更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更

回答2:

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扩展资料:

其实在古代,虽说没有时钟,但是却有时间标准,人们可以根据太阳的影子来判断时间,估摸着此时是何时,虽说当时也有了许多可以计时的工具,比如说用香火,沙漏等这些物品来计时,更有观天象来计算出阴晴圆缺。

只是这样的计时方法没能很准确地判断出时间,特别是人在睡着以后,更是不知道何时,因此就有了更夫这一类人物的出现。更夫在中国古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间更夫一般都是夜里敲锣报时,告诉沉睡的人们,现在的时间。

更夫这一职业,在中国古代,其实是一种十分令人敬佩的职业。原本夜间打更是为了报时,后来慢慢演变成为夜间巡逻打更,更夫在巡逻之时,也起到防火防盗的作用。古装电视剧里经常有半夜三更,小心火烛这一说法,其实并非没有关系,他们都是息息相关的。

打更人一般两人成为一个队伍,一个拿着锣,一个敲,一唱一和,不仅有伴也能给自己壮壮胆,打更人一个晚上需要敲五次的锣,古时候的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时辰,两个时辰打一次锣,打了五次之后,也就是五更天了,这时候鸡鸣了,天也蒙蒙亮了。

打更人从古代就一直流传,唐朝宋朝元朝乃至明朝清朝,都不会缺少打更的人,其实更夫还真不仅仅是打更用的,他们还是古代的“电话传真”,要知道,人们在古代没有电话的时候,更夫就是最好用的一个跑腿人士了。

当然,更夫这个职业,在古代民间是值得让人敬佩的,古时候并不像如今有丰富的夜生活,若是夜里生病需要请郎中的话,就能够让打更的人帮忙,因为在夜里,妇人家是不方便出门的,因此就可以让更夫帮忙,将大夫郎中请到自己家里,为病人看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更

回答3: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电视上打更时人们还会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等提示语。
民间鸡叫的传说:一更火 二更贼。 就是说鸡在一更天叫 将会有火灾 二更天叫有贼(听说80%是准确的)。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您明白了吗? 望采纳

回答4:

古时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回答5:

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四更是1-3点
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 夜 五 更 时 间
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1
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 日 戊 夜 五 更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