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老的愿望只能通过人类去探索才能实现。但是,在一般人的思想中总是固执地认为,有生必有死,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既然衰老是一种规律,而不是定律,那么形成这一规律的本质一定是有因可寻的生物学现象,因此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查明这一规律的本质,就能按这一规律去设计出使人返老还童和长生不老的方法。
大自然中许多单细胞的动物,如变形虫,在条件适宜下,依靠虫体分裂繁殖,可永生不死;生殖细胞和癌细胞也可长生不老;多细胞的水母类、海鞘类、扁形动物三肠类等众多的低等动物,经长时间饥饿后,就做反向生长发育,发生实质性的返老还童。征服衰老与长生不老决不违背什么自然的规律,人的衰老是可征服的,只是人体衰老机理更加复杂一些。
人的衰老原因
组成人体的所有器官和组织都由细胞组成的,但组成器官和组织的细胞有两大类,即干细胞和非干细胞。人体衰老是由器官衰老引起的,而器官衰老是由组织衰老引起的,而组织衰老是由细胞特别是干细胞衰老引起的。
人所有的器官组织都有相应的干细胞,虽心脏组织和眼角膜内皮(角膜内皮细胞终生不分裂)内不含干细胞,但这不能否定这些器官组织不存在干细胞,因为心脏如果没有干细胞,心肌细胞就不会新生,用不了几年时间,大部分心肌细胞会因细胞核 D NA突变等因素而死亡,而使心脏功能显著下降到报废程度。但实际上心脏功能可保持上百年,这说明心肌细胞可以新生,也就是说心脏也有干细胞,只是不住在心肌组织中。2001年4月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说,美国科学家发现心脏干细胞存在骨髓中,可能是胚胎时分化成心脏组织的“间充质细胞”。
人体每天都有大量非干细胞和部分干细胞死亡,但同时也有相应数量的细胞新生,因此,人不像机器那样容易磨损和坏掉,而是能自我成长和修复。既然我们身体各部分可以更新,我们只能算是衰老的伴生现象。
寻找“生物钟”
1966年,美国科学家海弗利克发现,细胞分裂次数是有限的。于是猜测细胞内有一个限制细胞分裂次数的“钟”,他后来通过细胞核移植实验发现,这种钟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现在已经知道决定细胞衰老的“生物钟”就是染色体两端的端粒 D NA,它可随着细胞有丝分裂而缩短。
端粒到底是不是决定细胞衰老的“生物钟”,实验是最好的验证办法。如果端粒缩短是细胞衰老的决定因素,那么只要端粒得到修复,各种衰老的伴生现象就不攻自破。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防御系统,衰老使防御功能减弱,例如线粒体 D NA的突变在年轻人是不会积累的,因为在细胞水平上,突变的线粒体 D NA可以更新,例如,异常或失效的线粒体会被溶酶体识别吞食;在个体水平上,细胞核 D NA突变的细胞株(包括免疫细胞)会被免疫细胞清除掉,正常人体内每天都有大量的突变细胞株产生和清除,所以染色体 D NA损伤的细胞在不衰老的个体中是不会积累的。
端粒具备生物钟的特点
1、端粒化学成份是单条 D NA,这具备“钟”的稳定性要求,除 D NA外,细胞内任何一种物质如蛋白质、 R NA等等都存在半寿期,须不断地更新,即不稳。2、端粒在正常细胞内可随着细胞有丝分裂而缩短,而且不会同时一边延长和一边缩短,这具备“钟”的计时性。3、人的端粒可影响细胞的活力,这具备“生物钟”对细胞衰老程序的具体介导作用。4、正常人体内唯有生殖细胞能使已缩短的端粒有效延长,这具备“钟”的“发条”装置和可上发条的功能。因为生殖细胞是生命的种子,必须要使已缩短的端粒重新延长,以供受精卵再发育成个体。5、各种内外因素可影响人的寿命,它也是通过影响端粒缩短速度来实现的,例如,限食可降低自由基,从而提高端粒酶等酶的活性,限食也可降低对 D NA合成的抑制,从而提高端粒 D NA的合成,延长了动物寿命。当然限食还可延长细胞分裂周期(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从而延长动物寿命,如血清饥饿可使细胞停在 G1或G0期。6、体内正常细胞端粒不会停止缩短或延长,这可避免导致细胞分化停滞,从而避免对人带来致命的后果,因为细胞衰老是启细胞分化所必须的。7、细胞复制,“钟”跟着复制,端粒就可复制。
实验也发现:1、用重组端粒酶基因的质粒转染细胞可使细胞不衰老,如四川大学杨志明教授等用这种质粒转染肌腱细胞,已连续分裂95次,并保持形态功能。2、用端粒较长的年轻细胞核置换衰老细胞的细胞核,可使衰老的细胞恢复分裂,各种衰老的伴生现象消失。3、海拉细胞(一种宫颈癌细胞)含有高活性的端粒酶,且端粒比正常细胞长,它的各种衰老伴生现象是不会积累的,寿命也是无限的。4、有少数不含端粒酶的永生性癌细胞,它的端粒也不会缩短,它是靠另一种方式维持端粒长度的。5、90%以上的癌细胞含有端粒酶。6、抑制端粒酶可使癌细胞走向衰老和凋亡,现已用于治疗癌症,证据还有很多。
综上所述认为,除端粒学说外,已知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完美地解释人的衰老现象。据此,我们只要设法使已衰老的人体内各种干细胞的端粒长度恢复到年轻时的水平,老人就会返老还童和长生不老。
1500万年后人类Y染色体可能消失诞生新人种
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8月10日报道,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遗传学家詹妮·格雷夫斯教授表示,男性所特有的Y染色体正逐渐消亡,这将促使一种新人种诞生。
过去几年里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男性Y染色体消亡的问题。詹妮·格雷夫斯教授是世界Y染色体研究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之一,而且她的观点颇为大胆。这次她的Y染色体消亡将导致新的人种出现的观点必将在科学界引起新的争论。
詹妮·格雷夫斯教授一直研究有袋动物的性染色体,她将在今天在布里斯班举行的第11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上阐述她的观点。
詹妮·格雷夫斯教授的理论是,男性体内其他染色体的“决定男性特征”的基因将会逐渐取代Y染色体SPY基因的作用。SRY是Y染色体中决定男性特征的关键基因。SRY在胚胎的性分化过程中刺激原始性腺向睾丸方向发育,然后这个最初的睾丸就开始分泌雄激素,主要是睾丸素,刺激男性胚胎整个向男性化的方向发展:他的生殖器就要长成男性的阴茎,他的附性腺就要长成附睾、前列腺、精囊等。如果没有SRY这个基因刺激的话,原始性腺就会自然而然地向卵巢方向发育,然后卵巢分泌雌激素,刺激女性胚胎开始发育女性的性征,使女性的外生殖器、子宫、阴道、输卵管等发育起来。
但是这意味着没有Y染色体的男性和有Y染色体的男性会分道扬镳,最终一种新的原始人种会出现。詹妮·格雷夫斯教授说,“新的人类原始物种很可能按照这种方式诞生。”
两种人群会变成两种不同的物种
詹妮·格雷夫斯教授说,失去Y染色体的男人大多数没有生育能力。但是一小部分能够繁衍后代,并把新的性别决定基因传给后代。这样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人群,而最终具有新基因的男人人群将会和有Y染色体的男人人群分开,进化成新的人种。“两种不同的人群的异性不能交配,于是他们逐渐变得不同,正如黑猩猩和人类从500万年前开始逐渐变得不同一样。当两种人群变成两种物种,他们之间被打入了某种楔子,他们就更加不可能交配了。这好像是绵延的山脉把两者分开。但是这是根本的差异,正如他们决定性别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了。”
Y染色体完全消亡还有1500万年时间
詹妮·格雷夫斯教授说,人类原始Y染色体的大部分基因都已失去。从3亿年前到现在,人类Y染色体的1438个基因已失去1393个。照此速度,再过1500万年,Y染色体将失去最后45个基因。
詹妮·格雷夫斯教授认为,Y染色体之所以会消亡,主要是因为Y染色体是男性独有的染色体,每个男性的Y染色体都是完全从父亲一方继承的。这条形单影只的Y染色体不能像其他染色体那样通过与“同伴”染色体相互交换基因而维持自身的稳定存在。基因突变会累积,而变异基因最终会从Y染色体脱落,因为它们不再发挥作用。这导致在上万年的进化史中,Y染色体会不断失去基因,最终走向消亡。
格雷夫斯说,Y染色体消亡的状况已经在一些鼠类身上出现,比如东欧鼹鼠和日本田鼠等一些啮齿类动物,就没有Y染色体和SRY基因。然而,仍旧有大量健康的雄性鼹鼠和田鼠在东欧和日本繁衍生殖。
XX男性
澳大利亚默多克儿童研究院的安德鲁-辛克莱教授目前正在对XX男性进行研究,所谓的XX男人就是体内没有Y染色体,这种现象每15万男性里面就会出下一例。
辛克莱说,“这种现象说明存在取代Y染色体基因作用的新基因,只不过我们还没有发现。或者是在没有Y染色体的情况下,其他现存基因的“音量”被调高,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所以XX男人具有男性特征。大约有10%的患有Y染色体缺失的男性有一小部分Y染色体附着在X染色体上,并携带睾丸决定基因。
辛克莱认为格雷夫的Y染色体消亡将出现新的人种的说法只是“理论上可能”,而在现实中不会出现。“如果出现了没有Y染色体的男人,我不会把他们叫做新物种,而是把他们称为新的个体
当然可以了 但是你要去学法术 长生不老的法术 我现在正在学 很爽的
十万个冷知识
从生理上来说是不能的.
如果你能做出些事让人颂扬或流芳百世的,那你就等于长生不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