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白事民俗有如下讲究: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陕北人民,世世代代依靠黄土地为生,死后也长眠于黄土之中。传统葬俗也在陕北各地大同小异地延续着,它是对死者礼仪的习俗。一般老人年逾六十,即开始购置棺材,制作寿衣。
棺材俗称“寿木”,以松柏木料为优;寿衣俗称“老衣”,以蓝、红、黄棕红绸缎为料;有褥、被、裤、袍子、褂子等,一般为 7 件。如果年轻人夭折(称“小口”)不得超过 3 套。老人丧事称“白事”,坟(地)称陵(地)。
老人去逝,将其穿过的衣服,用过的被褥,卷放于墙头。在大门外挂出“岁数纸”(按岁数每岁一张纸剪成长条状,红长纸条围捆成一束),向世人报丧。孝子着丧服,即穿白纱布制的长褂,用麻绳系腰,戴白纱布帽,穿白色鞋。
孝子忌穿红服,遇人下跪叩头,谓“替老人免罪”。随即请户内长者主持丧事,谓之总管。总管立即组织户族内人,分别向亲戚报丧。
陕北民俗风情简介: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2.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西北地区十分重要的曲艺说书形式,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和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及道情和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为说唱表演长篇故事的说书形式。
3.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
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4.陕北道情
是以陕北官话绥,米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等剧唱腔板式及陕北民间小调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榆、延两地区。陕北道情唱腔为曲牌,板腔并存体。
其唱腔曲牌有[平调]、[十字调]、[耍孩儿调]、[凉腔]、[一枝梅]、[梅花调]、[跌落金钱]、[五花调]等;唱腔板式有[大起板]、[平调]类板式(内含4种)、[尖板]、[滚白]四种。曲调和板式在应用上比较灵活自由。
首先在灵堂前烧纸点香,此时孝女痛苦不止,至亲姐妹来亦进灵堂哭泣。凡来者祭奠,孝子要陪祭,跪送祭吊者,并发给孝幅或孝布,女婿、娘家来,除烧纸、献食外,还与孝子一样,杀猪宰羊,俗称“宰献”。
宰献的猪(羊)应爬放在灵堂前一桌上。有的女婿请吹手奏哀乐,以表孝心,其亲朋以香纸等为献礼。近年来,盛行送花圈、被面、钱币等祭礼。孝子将这些祭礼(除钱外)摆挂在灵堂两侧,以示亲友之多。
民间丧事,通常举行两天,习俗如同“红事”。
出殡前一天,亲朋相聚吊丧,孝子陪祭。中午举行“迎幛”仪式,吹手奏着《西风赞》《花道子》等曲子,迎着死者遗像及亲友敬送的换幛,孝男孝女随后而行,绕村一周返回。挽幛多少似乎标志死者及家人的威望高低、富贵及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