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管理体制创新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农业类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是作为先进农业生产力的主要载体。示范区设立之前,杨凌10个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分属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管理,重复投入严重,运行目标不一,整体优势难以发挥。示范区成立后,在共建部委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经国务院批准,1999年9月,将10个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从根本上打破了教育部门和科研部门的界限,首次实现了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整合,走出了产学研真正紧密结合的路子。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发展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国家“211”、“985”工程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内知名以农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员也跨入国家重点支持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员建设行列。 投融资体制的创新为知识与资本的结合创造了广阔的平台。为解决投入不足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严重制约,示范区管委会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大力倡导科教人员领力、创办农业高科技企业,积极支持科教人员在企业拥有股权和期权,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同科教单位结合利益共同体等。这种使科教人员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制度创新,激励了一批科教人员与企业家结合,创办高科技企业,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探索出知识与资本结合的新模式。 用人机制的创新使示范区各项事业充满活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示范区管委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推行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鼓励科教人员领办创办企业、参与农村科技示范工作,逐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和科研推广相适应的留人、用人、激励人的新型人才管理机制。这些创新举措从根本上遏制了示范区设立之前区内人才外流的趋势。在完善政策的同时,管委会机关、两所高校和入区、入孵企业普遍实行人员招聘制,不唯资历讲贡献,不唯文凭讲才干,使一大批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优秀管理人才、科研教学人才和企业家、投资者加入到示范区建设者行列。 行政管理模式创新为科研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杨凌示范区坚持精干、高效、廉洁、务实的方针,以“小政府、大服务”为目标。示范区管委会根据省政府确定的封闭式管理的运行方案,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出发,建立了为企业服务,为科教单位服务、为群众服务的保障机制。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坚持“省部共建”和“省内共建”。即示范区由国家20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共建,陕西省30个厅局和示范区实行厅区共建。打破了资源管理上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界限,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方面实现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