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的功劳?

2025-04-05 13:37:3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汉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潜在威胁还不小。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强监察制度。汉武帝还变古创制,包括收相权、设刺史、立平准均输等重大改革与创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   军事: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被俘虏的大月氏人,开括了西北边疆: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亚等地的通道。   经济:在经济方面,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   思想: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于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人事: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武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大一统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对外关系  发动对匈奴战争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谋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派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在发动对匈奴战争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东北方和南方用兵,扩充疆土    汉武帝画像在东北方,他派兵灭卫氏朝鲜(今朝鲜北部),置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汉帝国的版图至此基本成形。   同时使南方的夜郎、南越政权归附汉朝,在西南先后设立了七个郡,最南端超过今天越南胡志明市,这也使得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   后果   汉武帝由于连年对匈奴和西域用兵,并由于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加以徭役加重,捐税增高,致使农民大量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前99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均爆发了不同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对匈奴的打击使匈奴再无力与西汉政府相对抗,保证了北方边郡乃至全国的安全。

回答2:

刘彻巩固了刘邦的基业,为江山社稷做出了贡献,汉武帝刘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军事、经济实现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刘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思想、军事、经济实现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1政治方面: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力量得到削弱,无力对抗中央。
2思想方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别的思想收到排斥。
3军事方面:汉武帝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使匈奴再也无力和西汉对抗,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今后西汉的安宁打下基础。
经济方面:汉武帝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中央的财政,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4采取政治上的措施,原因: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5采取思想上的措施,原因:西汉时,诸侯门下聚集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不利。
6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我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