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度浅表性胃炎(活动期),伴粘膜内淋巴滤泡HP阳性严重吗?

2025-04-13 19:21:1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建议用胃药妙高散
中医治疗胃病,很强调体质因素对胃病的影响,有的人稍微吃点冷饮或油腻的食物,胃就会不舒服,中医称之为“脾胃虚弱”从临床上看,属于中医“阳虚”体质的人,患溃疡的机会比“阳虚”体质者多,反之,患慢性胃炎的机会,阳虚体质之人则较多。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医有“脾主思”,“思虑伤脾”的说法。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如整天心事重重,吃饭一定没有好胃口,恼怒容易伤肝,中医认为,肝属木,脾胃属土,木能够克土,所以恼怒伤肝,肝不舒服,就要牵连到胃,胃可能就会发生疼痛,中医还认识到胃病在寒冷季节多发,“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说明受寒能促进使胃病发作。
大家也许听说过“证候”这个词,这是中医术语,“证”指证明,证据,“候”是表现之义,根据不同的表现,才能确定为何证疾,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法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辨证论治”过程,这更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中医在治疗胃病时,把胃病分为很多种证型,临床上胃病以下面几种最为常见。
〈一〉.肝胃不和型
主要症状:胃部胀痛或胃痛窜到两肋部,频繁嗳气,有泛酸,嘈杂表现,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对于这型病人,中医采取的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二〉.脾胃湿热型
主要症状:胃腕部灼热胀痛,口臭,口苦,尿黄,胃部,腹部有饱胀感,口觉得干但不想喝水。
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厚腻,脉滑或紧。
对于此类病人,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泄浊,和胃消痞”,常用调气平胃汤,加减应用治疗。
〈三〉.脾胃虚弱型
主要症状:胃腕部有隐痛,胃痛喜按喜暖,胃病时按揉或热敷可以缓解,进食后胃部胀闷,食欲不振,大便稀薄或常腹泻,全身乏力,四肢酸软。
对于此型病人,中医的治疗原则是“益气温中健脾”常用“黄芪健中汤”为主加减运用。
〈四〉.胃阴不足
主要症状:胃腕部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弦细。
对于此型病人,中医的治疗原则为“养阴益胃”常有“益胃汤”加减。
〈五〉.胃络瘀血型
主要症状:胃脘部疼痛,痛有定处,痛不可按,胃疼日久不愈,出现黑色大便。
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淤斑,脉弦涩。
对于此类病人,中医治疗原则为“湿精活血化淤”常用方剂“当归四逆汤”为主加减运用治疗。
消化性溃疡
一般认为,脾胃功能虚弱,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基础,而“气滞”和“血淤”是基本的病理变化,因此,中医认为“健脾益气”和“理气化淤”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根本大法。
针对中西医治疗胃病,各有特点,我个人认为西医在确诊病情,特别是组织或检对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癌诊断上更准确更及时。西医在用药上就显得单纯和力所不及,常规用药都是见病用止痛药,胃酸多用中和胃酸药,消化不好用增加胃动力药。中医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疾病的,注重发病的病因,辩证是虚寒实热哪一种,理论上以整体观念为主,治疗上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虽然中医在诊断胃病上没有西医那样准确性叫何种胃病,但在用药上,根据患者的不良症状并结合舌脉诊后,加以辨证论治治疗,用药显得更灵活,更切贴,更得心应手。对康复治疗我认为只要中医认真诊断并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疗效我总结比西药治疗强得多。总体对中西医治疗胃病,各有所长,就像常讲的骆驼和羊各有所长,在诊断上要客观相信现代医学,在治疗上要发拙并总结经验,以治疗效果让患者重新接受住流的中医中药。
作为患者来讲,既然病以确诊,目的就是早治好病,而且用哪一种药,不仅价格合理,要求副作用更小,须要治疗时间更短,治愈率更高,得到患者肯定的药才是最好的药。

回答2:

需要抑酸,正规抗HP杆菌治疗。建议至消化内科系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