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经历有哪些?

2024-11-27 12:46: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陬邑(今山东
东南)人。先

贵族。五
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
陬邑。父

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
移居
,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
,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
,学乐于
,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
收徒
,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
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
,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
。次年,
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
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


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
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
”、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
,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
十一年),鲁国
听了孔子弟子
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
(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
,如
、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


的教学精神,及“
”和“
”的
,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
”的程度。

■69岁时,独子
去世。71岁时,

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
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
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
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
的经典。

孔子,三千弟子,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
、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
的教育、
;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
;树立了良好的
典范。弟子:子贡、子路


曾参 、
、子张.........

2、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
”的学说。他认为实行“
”,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
;“勿夺
”,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
,使人民懂得“
”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
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
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
”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
”(《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
还是维护
的,所以他又宣扬:“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的学生:

3、《大学》、
、《论语》、《孟子》为“
”, 南宋朱熹圈定 。
将朱注“
”定为科举用书,是从
皇庆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4、很大影响,特别是对韩国和日本。

位于山东中部。公元前11世纪即
鲁国的都城,也是
始祖、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故乡,他曾在此著书讲学。
“千年
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
之所以享誉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
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
的基石。曲阜的


,统称“
”,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

,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
中的显著地位,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
之一。
曲阜“
”——




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初建于公元前478年,当年规模很小,仅就
为庙,“岁时奉祀”。西汉后,随着
对孔子的不断加封,孔庙规模也随之扩大。
是个庞大的院落,其实并非孔子之家,而是其子孙后人的居所。
是孔子和他的家族的墓地,占地200公顷。
孔府:是孔子世袭“
”的世代嫡裔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的最大府第。现在,孔府占地240多亩,有厅、堂、楼、轩等各式建筑463间,分为中、东、西三路。东路为
,西路为学院,中路为主体建筑。中路以内宅为界,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大堂、二堂、三堂,管勾厅、
厅、知印厅、掌书厅、典籍厅、司乐厅);后为内宅,设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最后是孔府的花园,是历代
及其家属游赏之所。

孔庙: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
,为我国最大的
要地。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
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
不断加封孔子,扩建
,到清代,雍正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
,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
”13座。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
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

,特别是这里保存的
,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
亦不乏珍品,其
之多仅次
,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是孔庙的
,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
殿,共有五间。宋
五年(公元
)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
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
取《孟子》:“孔子之谓

,下诏更名为“
”,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
,黄瓦覆顶,
,八斗
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
正中竖匾上刻清
御书“大成殿”三个
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也是中国三大古殿之一。


殿前
正中,传为孔子讲学之处,坛旁有一株古桧,称“先师手植桧”。
周围朱栏,四面歇山,
脊,二层黄瓦
,双重半拱。亭内细雕

金色
,其中还有清乾隆“
赞”御碑。亭前的石
,高约1米,形制古朴,为金代遗物。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子卒于
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四月乙丑,葬鲁城北泗上。其后代从冢而葬,形成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
已达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以至开成现在规模,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周围林墙 5.6公里,墙高3米多,厚1米。郭沫若曾说:“这是一个很好的
,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
”。

、孔林、孔府(英文名称: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and the Kong Family Mansion in Qufu)于1994年12月根据

标准C(I)(IV)(VI)入选《
》(编号: 200-012)。

评价:孔子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夫子的
、墓地和
位于山东省的曲阜。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夫子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孔林里不仅容纳了孔夫子的坟墓,而且他的后裔中,有超过10万人也葬在这里。当初小小的孔宅如今已经扩建成一个庞大显赫的
,整个
包括了152座殿堂。曲阜的古建筑群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和历史特色,应归功于2000多年来
对孔夫子的大力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