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18℃至24℃之间、湿度50%至60%为宜,这时人体感觉为舒适。我国冬季集中供暖的室内温度标准就是根据这一人体生理需求而定的。标准GB50019―2003《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规定,集中供暖的标准室内温度为18℃±2℃。
2014年十二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规定,要求供热企业应当保证采暖供热期内用户卧室、起居室的温度不低于18℃。目前,我国集中供暖区域多采用这一温度标准,以保证用户获得温暖舒适的室内环境。
人体最适宜的空调温度应该在24℃至27℃,最低不宜低于22℃,室内外温差不宜大于5℃,夜间空调不应低于24℃。如果空调开得过大,室内温度过低,易患”空调病”,出现感冒、咳嗽、发烧、精神不振等等。
所以国家提出了将空调温度定位26度的倡导节约的口号,在这个温度下,人既不感到冷,也不感到热,空调也比较省电。温度过低,容易引起脂肪的堆积,反而不利于减肥。
温度对人体影响:
33℃——汗腺开始启动 在这种温度下工作2-3小时,人体“空调”——汗腺就开始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散发蓄积的体温。
35℃——散热机能立即反应 此时,浅静脉扩张,皮肤冒汗,心跳加快,血液循环加速。对个别年老体弱散热不良者,需要配合局部降温,或启动室内空调降低人体温度。
36℃——一级警报 在这个温度中,人体通过蒸发汗水散发热量进行“自我冷却”,每天要排出汗液和钠、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血容量也随之减少。此时,要及时补充含盐、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饮料,以防体内电解质紊乱,同时还应启动其他降温措施。
38℃——二级警报 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以确保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脏也要加快速度,输出比平时多60%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时,降温措施、心脏药物保健及治疗均不可有丝毫的松懈。
39℃——三级警报 汗腺疲于奔命地工作,此时容易出现心脏病猝发之危险。
40℃——四级警报 高温已令人头昏眼花,此时人必须立即到阴凉地方或借助冰块等降温,有不适者需马上送医院治疗。
41℃——五级警报 人体排汗、呼吸、血液循环……一切能参与降温的器官,在开足马力后已接近强弩之末,此时对体弱多病的患者和老年人来说,是一个“休克温度”,一定要特别小心。
42℃——六级警报 人体已经无法呼吸,应使用冰块降温,不降温的话,会使人死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度
请你根据以下相关国际标准判断:国家对室温方面的有关规定
我国冬季室内卫生对温度要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室温 集中式采暖居室中央1.5米处气温的适宜范围为16~20℃,分散式采暖居室中央1.5米处气温的适宜范围为13~17℃,任何地区的冬季室内温度均不得低于13℃。
垂直温差 指居室中央地面以上0.1米处的气温与距地面以上1.5米处的气温之差。垂直温差过大,会使足部温度下降,体温调节紧张,不利于健康,一般垂直温差应小于3℃。
水平温差 指居室内1.5米处各点的气温之差。一般在门口、窗口、走廊等处气温偏低、房间内的水平温差过大容易使人受凉,水平温差以不超过2~3℃为宜。
2002年,国家制定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即GB/T18883-2002。规定冬季采暖标准为16~24℃,符合这个标准的室内温度就是舒适的室内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