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中有一个“奥格尔维定律”,说的是一种人才现象:每个企业家都雇用比自己更强的人,企业就能发展成为巨人公司;如果你所用的人都比你还差,那么他们就只能做出比你更差的事情。
刘邦用的人都比自己更优秀,但是他还能管住他们。所以,刘邦是一个管理学高手吗?事情可能真得没有那么复杂。
带着理论模型去看历史,确实能够得到更深刻的启示。但是,有时候没必要把问题复杂化,这样容易把自己绕进去。刘邦是一家创业公司,所以可以从创业的角度来看。但是,刘邦以及刘邦集团毕竟不是想着如何盈利,而是想着如何造反。盈利是建设,造反就是破坏。这两者是不同质的活动。所以,关于刘邦和刘邦手下的一帮牛人,就不能用管理科学来认识,也不能完全类比公司。
01.胆量是初始要素,想得太多反而是累赘
刘邦造反初期,至少有三个人要比他更强。
一个是主吏掾萧何,掌沛县群吏进退,是除了县令最大的官。郡御史甚至要把萧何调到上级衙门工作,但是萧何不去。足以见得萧何是沛县精英级人物。
一个是狱掾曹参,可能是典狱长类的任务,论战功得属刘邦集团的功臣第一,论文治能把千里齐地治得井井有条。
还有一个就是把刘邦打得跪地叫爸爸的雍齿,雍齿造反,带着刘邦家乡的丰邑父老,硬是把刘邦打成了龟孙子。
此外,还有王陵,这个人是连雍齿都要服气的,刘邦当时“兄事之”,就是得叫王陵一声大哥。但是,王陵这个人太耿直,可能也是太轴,所以暂时不算。
但是,这些人在造反初期,为什么都把领袖的位置让给了刘邦?
因为造反有风险,当跟班有退路、当老大必须死。刘邦呢?这时候刘邦就有点儿二愣子的作风,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明日刀山火海。但褒义一点儿说,这就是胆量。刘邦不是这群人中最有能力的,但一定是这群人中最有胆量的。要有胆量,往往就不能想得太多,前怕狼后怕虎,你不可能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刘邦有胆量,刘邦又想得简单,于是就成了造反集团的领袖人物。
02.从来都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因为先下手为强,占据了先发优势之后,别人想追也追不上。刘邦集团,起初就是一伙农民起义军,不好听的说就是泥腿子造反。这伙人杀人抢劫,做纯暴力输出的事情,没问题。但是,捭阖天下、借力打力,谁也干不了。但是,有几个人加入了进来,彻底弥补了刘邦集团的短板。一个是规划战略的张良、一个是捭阖诸侯的郦食其、一个是无战不胜的韩信。
乱世激化阶段,不是强者定章程,而是强者一直强而弱者必须死。所以,刚开始,我胆子大、我人多,就可以横扫天下。但是,到了激烈较量的阶段,就是正规军作战了。正规军作战,首先就得问:战争怎么打。这个问题张良来解决。乱世征伐,就得拉一伙打一伙,也就是搞外交和关系攻略。这个问题郦食其来解决。最后就是正面的军事较量,大家这时候谁也不怂,不仅刀剑锋利而且战士彪悍,再打仗就完全是硬碰硬地死磕了。这件事刘邦能干,关键是韩信也能干。
但是,张良、郦食其与韩信这几个精英人物,怎么不自己拉出一支队伍,也当诸侯、也当大王啊?失了先机,他们在乱世初期没有拉出队伍,以后就是想拉也拉不出来了。尤其是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总共就这么几个选择,要么刘邦、要么项羽,要么一众没落的六国后裔诸侯王。拉一支队伍单干,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03.这帮牛人就真得服服帖帖吗
这帮人从来都不会服服帖帖,刘邦管不住他们。张良厉害不?张良绝对非常厉害。但是,刘邦封张良什么官了。为什么不封张良为韩国丞相或韩国国王。刘邦不敢啊!这家伙就踏踏实实留在自己身边吧,但凡放出去,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刘邦真心想不到。
还有萧何,一直就没怎么打仗,干得最多的就是看家、搞后勤。但是,刘邦即便称帝了,还一直防着他。刘邦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外面打仗,萧何后边就在家里面占地称王了。
韩信就不用说了。这个人主要是没有造反、当老大的胆量,原因就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太发达,不仅想得多而且重感情。所以,空有一身本领,韩信也没赶出什么大事来。
其他还用英布、彭越、韩王信,这些半合伙人的角色,一个接着一个都造反了。如果这些人不算,那代相陈豨怎么也得算了吧。这个人在楚汉争霸的时候,一直就不显山不露水,结果为刘邦守赵地,守着守着就造反了。而最让刘邦想不到的,就是燕王卢绾。这个人要战功没战功、要文治没文治,简单说就是干啥啥不成、吃啥啥没够,把他阉了,就是刘邦身边的首席大太监。就是这么个主儿,居然还在燕地造反了。
你就看这帮牛人,刘邦管住谁了?不是他们不想造反,而是在木已成舟、形势已成,所以不能造反。但是,稍微得着机会,刘邦想管他们?开什么玩笑,刘邦不仅管不住他们,他们还要用刀剑问候一下刘邦。
04.刘邦有什么高明的地方吗
刘邦当然有高明的地方,就是这个人从不任性。有些人懂得很多道理,但是仍旧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是这些人从来不按懂得的道理办事。
刘邦加入楚国集团,被称之为长者,除了刘邦岁数大,还有就是刘邦的人设并不差,跟谁都能把关系处理好。这一点,项羽做不到。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真敢给钱,你打下来一县、你就是县令;你打下来一郡,你就是郡守;你打下来一国,你就是诸侯王。韩信、张耳拿下了赵国,张耳就是赵王;韩信又拿下了齐国,韩信就是齐王。这一点,项羽仍旧做不到。
跟着大哥有肉吃,刘邦都做到这种程度了,那些牛人们,凭啥不跟着刘邦干。换个老大,可能对他们这么好吗?
然后就是大汉立国之后,刘邦首封雍齿,把自己的仇人雍齿封为什邡侯、2500户。大丈夫都是要快意恩仇的,但刘邦呢?刘邦真正做到了以德报仇。你别管真假,但刘邦就是这么做了。首封雍齿之后,刘邦才算稳住了手下的这帮牛人。
刘邦也想任性,他最想任性的一件事就是换个皇后、换个太子,废吕后之子刘盈、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这就等于把吕后也给废了。这件事,刘邦虽然贵为九五之尊,但就是干不了。既然这件事是错的,那就不能干,尽管不想干。这得是多大的自控力啊。
刘邦能够压住身边的牛人,不是靠得什么管理科学,管理科学在刘邦时代也没啥用。他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而且一定把正确的事做到底。
造反之初,最需要的是胆量,陈胜吴广就是如此,于是刘邦胆气无二,敢当义军的领袖。
乱世之中,最需要的是团结,怎么团结?利益均沾自然能够团结,于是刘邦宽大长者,能分就分、能封就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牛人跟着干。
天下大定,最需要的是分肥,庞大帝国有数不尽的财富和权力,搞好政治分肥,刘邦就能当皇帝,于是刘邦把大汉三分之二的土地都给分了出去。
但是,即便如此,刘邦仍旧管不住手下这伙牛人,最后还再来一次统一战争,也就是平异姓诸侯之战。这场大战一直打到刘邦死,都没有打完。但是,刘邦一直在做正确的事,皇室稳定、不换太子,朝堂稳定、不杀萧何,关中稳定、继续以关中制天下。所以,不任性的刘邦一直不犯大的错误,这才能够立足乱世、称霸乱世,最后坐稳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