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被称为千古一等人?

2025-04-04 17:53:0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王阳明被称为“千古一等人”,为何这样称,主要还是他做的事牛逼啊!

先说仕途,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官他能做的了,而且还心有余力。

文学上更是不得了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突破的心学,被后人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也就是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而且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太多的经典语录,后辈观之都叹服他的才学。

特别是他曾经的三个小故事可是说出了心学的至高境界,我们今天就来说说第一个小故事。

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也就是说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突然提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你其实就可以这么理解,他问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当然他的老师被他突然的提问下了一跳,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老师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这也是古代文人的共同目标。

但是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看到这里也许你觉得可笑,做圣贤能当饭吃,有什么用,而且做圣贤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中国泱泱华夏历史,被称为圣贤的无非就孔孟之流也,千年难处一圣贤,王阳明敢出此言,真是无知者无畏吗?

我们不说王阳明有所畏还是无所谓,有句老话说的好,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志存高远,你又怎么去跨出第一步改变自己的人生呢?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目标,更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朝着一个方向前行,不是有一个理论叫做,五年天才理论吗?也就是说,坚持做一件事,全心全意的付出研究,那么你就会在这件事上成为天才。

而且一辈子会遇到太多的事,如果你只朝着你的志向而行,肯定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回答2:

儒学、心学,王阳明被颁发了“千古一等人”的奖状,那说明他有真本事啊!

历来圣人大家总有一些特异之处,比如皇帝是他妈踩了巨人脚印而生的,帝喾是他妈吞了鸟蛋而生的,这些奇葩的怀孕方式孕育出了上古时代和远古时代大明星式的人物。

我们的主人公王阳明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他妈生他时,他已经在他妈的小窝里待了超过十个月了。

这是一个哪吒式的人物啊!

出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人下凡送子,所以按照古人的思维,王阳明很可能是天上星宿下凡哦!

王阳明的不凡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了体现。

他母亲死得早,身世有点小可怜。

俗话说,有了后妈就有后爹,自从王阳明的爹爹娶了继室填房,王阳明的生活水平那是直线下降。

百善孝为先,即使那不是自己的亲妈,可在礼法上,后妈也是妈,他妈可以对他很糟糕,他却不能忤逆不孝。

要是普通孩子,在后妈的磋磨下,早就生不如死了,以后的人生很可能不是被折磨的发疯,就是自挂东南枝。

王阳明可不是逆来顺受的小可怜。

他在街上买了一只鸮鸟,买通巫婆去吓唬她后妈,说:你要是对天神的儿子不好,小心我揍你呦!

后妈迷信,以为这个眼中钉真的得罪不得,于是王阳明此后的生活质量直线上升。

后来他结婚了,结婚的当天因为参悟大道而让自己的新娘独守空房,千百年来,这样的人可不多,是不是颇有些庄子在老婆死后敲锣打鼓的意味?

可惜他的发展方向不是老庄之道,而是孔孟之道。

他在格竹失败之后,放弃了格物,反而自创心学,提倡“致良知”,提出“知行合一”。

古往今来,儒生有千千万万,但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却凤毛麟角,能提出具有实际意义,并且达到一定高度的学说的就更少了。

董仲舒、朱熹之流为啥影响力那么大?

因为他们在孔孟的儒家理论上提出了自己的,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学说。

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个厉害人物。

他不仅是个大学者,还官至两广总督!

虽然一生的仕途有颇有波折,但他以文人之身,在任上指挥了不少战斗,而且几乎没有败绩。

横行十几年的盗匪,精心谋划的宁王叛军,都在王阳明的运筹帷幄和决胜千里中一一退散。

这也就算了,中国的忠臣良将实在太多了,可一旦功高震主,下场无非身首异处。

王阳明在大明朝风云诡谲的环境下,虽有贬谪,但能保存性命,造福百姓,不恋栈权势,该放就放,该收就收,可以说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物。

立功、立德、立言,这人生的三不朽,王阳明一人几乎占全了。

这样一个人,难道不是千古一等人?

他思想境界一等,德行能力一等,情商智商一等,真真是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