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物来历
原是天庭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主管天河。后因喝醉酒调戏霓裳仙子被玉皇大帝被贬下凡间,到人间投胎,却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它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又招赘到福陵山云栈洞的卵二姐(凤凰生的一个死卵,因灵气强大幻化成妖)家,想不到一年卵二姐却死了,只留下一个洞府给他。至此栖身云栈洞,自称“猪刚鬣”。唐僧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在云栈洞与孙悟空大战,听说唐僧之名,前去拜见。被唐僧收为二徒弟后,为让其继续戒五荤三厌,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叫“八戒”。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在小说当中,由于他的懒惰、贪吃和好色,常常使唐僧师徒陷于困境当中。取回真经后,猪八戒由于“又有顽心,色性未泯”被封为净坛使者。会天罡三十六变,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耙。
2、姓名来历
《西游记》中猪刚鬣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唐僧因此给他起了个别号,叫做“八戒”。五荤三厌属宗教戒条,信徒不准食用。 五荤,即五辛,指五种辛味蔬菜。包括大蒜、小葱、韭与渠(形似萝卜味如蒜)。三厌,道教把雁、狗、乌龟作为不能吃的三种动物,列为教条。认为“雁有夫妇之伦,狗有扈主之谊;乌龟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涌幢小品》)。厌,在此是不忍食之意。不过,这五荤三厌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佛教的“八戒”实际另有所指。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出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佛教戒律还有很多。猪悟能虽称“八戒”,但他始终“戒”得不彻底,也不情愿。 唐僧给八戒取的名字是有一定含义的。
传说,吴承恩的家乡江苏淮安有个二流子,名叫朱八,又懒又馋,又爱偷偷摸摸的。吴承恩认为朱八这种人经过磨练才能变成好人,世人应以朱八为戒,勿学朱八,这才结合野猪精的故事,取名猪八戒。
3、性格特点
猪八戒性格憨厚,力气大,但好吃懒做,胆小,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惑,难分敌我。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他常常想捉弄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为什么连这样一个人也最终修成正果,被如来佛封为“净坛使者”。这与猪八戒的知错就改,能听取他人意见有重要联系(其实这与悟空的‘督促’有很大关系),做到了悬崖勒马、甚至是浪子回头。在取经事业中的他对师兄的话还算得上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总算是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才有净坛使者的美好结果吧。《西游记》是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而猪八戒则是作者吴承恩在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在他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的完美结合。
4、角色原型
鲁迅认为猪八戒的形象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发展演变而来,例如干宝《搜神记》“猪臂金铃”故事,旷源《闲话猪八戒》一文补充了鲁迅的论点,他认为《搜神记》“安阳亭书生”中母猪精更接近猪八戒。龚维英在《猪八戒艺术形象的渊源》中认定猪八戒的最原始依据是河伯冯夷。吴自牧《梦梁录》曾提到“天蓬”本为道教仙官门。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推考猪八戒是从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因缘》中变大猪救沙门之大神衍化而成的。陈寅恪又说:“猪八戒高家庄招亲故事,必非全出中国人臆撰,而印度又无猪豕招亲之事……此故事复经后来之讲说,闪毗国之,以音相同之故,变为高家庄之高。惊犯宫女,以事相类似之故,变为招亲”。
1。佛教: 佛教中有个著名的女护法神,叫做摩利支天,她乘坐的是由七头猪拉动的车。而
这七头猪就代表了北斗七星,元代《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的前身就是 摩利支
天手下的御车将军,也就是从那些猪演变而来的。
2。道教: 道教有个著名的女护法神,叫做 斗姆元君,她不简单,是满天星宿的母亲,连
著名的紫微大帝也是她的儿子。她四面四手,其中,有一个头就是猪头。她手下
有天蓬,天遒大元帅。而天篷大元帅即代表了北斗七星。
因此,猪八戒原来传说为御车将军转世,而这个时候,也正是佛教密宗,也就是喇嘛教在中原比较
兴盛的时候,到了明代,喇嘛教在中原衰退了,同时,道教重新兴起。因此,猪八戒的佛教地位
就让给了道教地位,变成了天蓬元帅。望采纳,谢谢
天蓬元帅,汉族神话中神仙,道教护法神北极四圣之一(《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七),原为北斗星宿之一,被尊崇为星宿神。后人格化成为北极紫微大帝所属部将,统理北斗及酆都的神将。
在天蓬元帅的麾下有一大批猛将,重要的有:
1、天罡大圣:
“身长百丈,素罗衣,披发,左手掐诀叉腰,右手执剑,跣足丁立,面紫色,三目,中目光明照耀天地,顶中出气两条,一青一白,青白中复出青赤气,如丝弥布天地。”
2、混元一气都统大将王煜:“顶通天冠,皂帻,金甲,皂衣,手执弓箭、戟。”
3、四目老翁雷霆杀伐大将陶元帅:“老人相,四目,执柱杖。左有黄判官紫公,服金花,恶相,仗剑。右有雷使者,黄衣黄巾,绿吊敦靴,玉带。”
还有三十六将,如:
1、九天杀童大将
“即北斗第八星(看过《圣斗士北欧篇》吗?这哥们基本上就是那个影子神斗士,整体形象象三国猛将吕布),乃是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天杀大神,青衣大袖弁冠,执戟,领兵一万众,制御风颠百怪恶鬼。”
2、高刁北翁神将军
这哥们的形象基本上象《七龙珠》里的短笛大魔王。
“即三洞天中三元神王、北都三杀大神,玄布缠头,皂衣大袖,左执金钟,右执玉锤,领兵万众,制御五瘟疫疠之鬼。”
3、长颅巨兽大将军
“即四海龙王,有四万天兵将吏,人面鸟觜,头有一角,手执钟,龙足,领兵万众,收摄山精邪魅,制伏虫元蛇毒虫之鬼。”
4、威剑神王大将军
“即风伯雨师,五岳四渎神王,雷公,领兵八千人,迎云游天请雨存役之,青衣大袖弁冠,口吐青气,左执剑,右执牌,领兵制御客亡野死,依草附木百怪之鬼。”
还有,五丁都司、七政八灵、直月将军、十二支直符,反正是构成了一个以天蓬元帅为首领的庞大天神体系,以执行紫微大帝的命令。
其实,唐宋以前,天上的“皇帝”是紫微大帝,就是北极星,然后他统御三界,就是人、神、鬼,没什么佛教的六道轮回。
唐宋时期,紫微大帝就成了“管理星星”的“小国皇帝”了,玉帝掌了大权,什么都管了。而且佛教兴盛了,三界就根据佛教说法变成了“欲界、色界、无色界 ”。
北极四圣的第二位是天猷元帅。通明殿右,领天罡之次帅,列下土之诸侯。上佐北帝,下临九州,肩生四臂,项长三头,身披金甲,手执戈矛,三十万兵,从我周游,逢妖即斩,遇鬼皆收,主管元景丹天府,领玄都蛟龙金龙驿吏万千,执印施符,救助万民,
四圣的第三位是翊圣元帅,亦名黑杀元帅、北极翊圣黑杀大元帅,手把帝钟,头戴昆仑,行绕天下,搜提鬼神,九州社令,血食之兵,不许拒逆,不受水厄,大辟水怪,亦能镇宅,除灾驱怪。”这位翊圣元帅因得北宋皇室的推崇,早在宋初即成为护佑宋室的大神王。
北极四圣的最后一位即真武元帅,努目光明,牙如剑树,手执七星,天魔外道,鬼魅妖精,见吾为血,化为紫尘,魁罡正气,是吾本身,天符通现,大保乾坤。随着汉族民间对真武崇拜的日益普及与高涨,真武元帅后来又升格为玄武大帝、玄天上帝,成为与紫微大帝同格的大神。
请采纳
为什么孙悟空是齐天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