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样就能贯通整个方剂学了。
方剂学于20世纪50年代方剂理论体系才得以初步形成,方剂学才逐渐地从中医药学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基础和临床的双重属性,联系中医基础和临床,沟通中医和中药,衔接传统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
研究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扩展资料
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
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剂学
方剂学,我作为一个医大的学生,经历过这门学科,我给的意见有两种
第一 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的话,那张书本后的表是你的法宝,自己花一周的时间去背它的分类,主治 ,功效 ,仅此而已,然后联系老师勾的重点去减少你的背诵范围,当得到较小的范围时,你的压力,会减少,当然,其中缺乏的就是你的耐心,你需要每天坚持背一点,每天逐步积累,一周后会背完分类,主治,功效,方子的组成选老师说的极可能考的背。
第二 如果你想在学习中真正掌握这门学科,就得从方子的方理出手,当一个方子的方理懂了之后,就是它的归类,比如它是 苦寒润燥 一类的方 就必须明白润燥的来由 区别 ,这是对我们了解方子的方理是很重要的,接下来就是中药的选择,我建议在伤寒论上着手 伤寒论上只有一百多个证,就有一百多个方,了解张仲景是怎么弄方的药物的,会发现他的方都根据药物的气味而来的,气和味是药物最基础的部分,所以必须熟记,就得从中药学着手,当然,这个在了解中药的气味后,功能先别记,待后面方理,方中药物气味懂了之后,在开始了解药物的剂量和组合,这个就依靠方剂歌诀了,当然只针对再明白药物组合时我强烈要求及方剂歌诀中的方药组成,待熟悉后,我们就开始了解药典的标准,或者药物的剂量开法,这个还是要学习伤寒论,研究张仲景是如何在药物捏拿起到好的标准的,当然药物剂量的大小,有时很多都是超乎平常量才达到治疗效果的,所以这些就要靠你对药典的熟悉度啦。像有的老中医就是靠药物的剂量就出名的,开的剂量很是准确。当然这些一定待自己明理后,实践在明理的过程中实行是最有帮助的,毕竟自己吃中药是最好的实践体,祝贺你能熟知方剂学的内容
学习的道路没有捷径,要勤,汤头歌是必须背的。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中医治法和方剂理论及其临床运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也是中医的精华部分。方剂学的内容非常丰富,除涉及基础与临床各科的有关知识外,方剂的数量亦十分繁多,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主编单位所编的《中国方剂大辞典》载方10万余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将众多方剂全部掌握,但又必须学好方剂,因此在校学生主要是学习《方剂学》教材的内容。因为《方剂学》教材中所选的成方都是临床医家经验的结晶,大都疗效确实,经得起实验、考验,是沿用不息的名方。同时《方剂学》的学习只靠背诵几首方歌还远远不够。要通过一定数量的名方学习,掌握蕴含的治病经验和组方方法、配伍规律。从而在正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提高分析运用方剂和临证组方能力,以有限之方应无限之病证。
一、学习方剂学的关键——证、法、方、药紧密联系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辨证论治中,证、法、方、药是紧密联系和高度统一的,其高度吻合也是方剂学学科知识的关键所在。而分析每首名方的证、法、方、药之间的紧密联系,要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如阳和汤中配伍麻黄是因为其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阳和汤治阳虚血弱、寒凝痰滞之阴疽,治宜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法,在温阳、补血、散寒的基础上配伍麻黄,以其发越阳气的作用来鼓动气血流通而收到散寒通滞之功。可见阳和汤中一味麻黄就涉及了证、药、基础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通过分析证、法、方、药之间联系,才能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基本结构和配伍技巧。
二、掌握组成方剂的核心——药物配伍
药物配伍能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是组合成方剂的核心,也是药物功效的配伍,在方剂学的学习中理解分析药对配伍、君臣配伍和佐使配伍,充分领会“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一)药对配伍。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是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配伍,是复方的最小单位,它构成简单,却具备了复方基本主治功能,是经典复方疗效的体现。方剂学中药对配伍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以提高疗效,扩大治疗面。在学习过程中要掌握重要药对的特性和统一性。如著名方剂桂枝汤包括桂枝与白芍、白芍与甘草、生姜与大枣、桂枝与生姜、芍药与大枣、桂枝与大枣等多组药对。既要分析理解方剂组成中的主要药对,又要归纳总结同一味药配伍不同药物所组成的药对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如麻黄配伍桂枝重在发汗解表;配伍杏仁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宣肺平喘等等,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掌握药对的作用,在分析运用和变化运用古方时要抓住主要药对,或在药味增减时也力求考虑药对配伍。
(二)君臣配伍。君臣配伍是方剂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相互作用决定该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如小青龙汤中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重在发汗解表、温肺化饮,为治外寒内饮的代表方;小柴胡汤柴胡为君药,配伍黄芩为臣药,和解少阳,为治少阳证的代表方等等。因此在学习时着重分析方中的君臣配伍及君臣配伍的形式,除了相须、相使增效的增效配伍形式外,还包括去性取用、治疗主证和主要兼证、治疗主因和主证及特定的君臣配伍形式,通过分析君臣药在方中的作用,抓住方剂药物组成的主要部分,提高对复方立法组方、临床疗效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三)佐使配伍。方中的君臣药还须借佐使药协助增强疗效、制约或降低毒副作用,并使药效升降走守达病所。佐使配伍也是形成配伍规律的重要因素,说明方剂的组成中每味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综合反应的。特别是特殊的用药,如清营汤中配伍银花、连翘透热转气,体现了营分热证特点及治疗原则;黄龙汤中配伍桔梗宣肺气而通肠腑;芍药汤中配伍肉桂防苦寒伤阳;败毒散配伍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等等,在学习中要着重理解和掌握。
三、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分类整理
学习过程中要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中医方剂繁多,而学习过程中以法统方,便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程钟龄提出的“八法”体现了中医治法的重点所在,对于学习方剂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汗法,其方剂是解表剂,而表证又有风寒、风热和体虚外感表证的不同。故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其代表方分别为麻黄汤、银翘散、败毒散。即使是辛温解表剂,根据风寒表证的不同,治风寒表实证用麻黄汤,风寒表虚证用桂枝汤,外寒内饮证用小青龙汤。这样以法统方记忆方剂,则多而不杂,详而有要,便于掌握和使用。
四、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联系对比
有些方剂,组成、功效和主治证有相同之处,这样的方剂应互相比较,找出共性,突出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类方剂中可同中求异,如清热剂中清胃散与玉女煎均清胃热,主治胃火上攻证,但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火上攻证,属实证;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阴虚证,属实中夹虚之证。不同类方剂中,可前后联系比较,异中求同,如治泄泻的方有葛根黄芩黄连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但因每方适应证的病因病机不同,故可区别记忆。另有药物组成部分相同的方剂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桂枝汤”的加减方有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含增液汤的方剂有增液汤、增液承气汤、清营汤、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小柴胡汤与旋覆代赭汤佐使药相同等等。在学习中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刻理解这些方的区别与联系。
五、增强记忆的趣味性——歌诀记忆
孤立、机械地背诵方剂,花费时间多,效果差。而汤头方歌是将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等以诗歌体裁,编写成歌诀,读起来琅琅上口。对学习者,可以由诵到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另外有些方剂,可自编趣味歌诀,记忆方便、效率高、经久不忘。还可自编一些趣味歌诀做适当的补充,如三仁汤:“三仁爬竹竿,(厚)朴通滑下(夏)来”等。
六、掌握用方的灵活变化——方剂的变化
任何古方、成方都是针对某一特定证候而制定的,由于患者的体质、年龄以及季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临床运用成方时,做到“师其法而不泥其法,师其方而不泥其方”。同时在方证相应的原则下要求方剂必须随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分析一首方时,要通过增减药物、改变药量和剂型来改变其功效和药力。如小青龙汤中以外感风寒表实为主,兼有内饮时,麻黄、桂枝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解表散寒为主,兼温肺化饮;以水饮内停证为主,兼有风寒表实证时,以干姜、细辛为君药,配伍麻黄、桂枝为臣药,温肺化饮为主,兼解表散寒;以外感表虚证为主,兼有停饮证,以桂枝、白芍药为君药,配伍干姜、细辛为臣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兼温肺化饮等等。
七、不可忽视的内容——用量、用法
方剂中药量至关重要,标志着药力的大小,决定作用的强弱;而煎法与服法,对疗效亦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方剂的学习中除掌握一般药物的剂量和用法外,还须掌握特殊的药量、煎药法及服药法。如吴茱萸汤重用生姜;补阳还五汤中重用生黄芪;炙甘汤中重用炙甘草、生地,且水酒各半煎服等。同时服药时间亦有讲究,桑螵蛸散治遗尿宜夜卧服;“真人养脏汤”治下痢在饭前服等。
八、走向成功的阶梯——临床实践
学习方剂学要重视临床实践,通过临床实践才能理解方剂及其疗效,同时疗效是检验方剂价值的惟一标准。在临床实践中会遇到一些疑难病证,因此只学习方剂学教材中的方是远远不够的,要求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伤寒杂病论》、《小儿药证直诀》、《医学衷中参西录处方学》、《医方集解》等古代名著,同时平时要多看一些古今名医医案、名家实验录等对我们临床有用的书籍和文章。在实践中领会古方实质,吸各家之长,灵活运用,这样还可以创制出新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继承和发扬祖国数千年的宝贵医学遗产,更好地为人类防治疾病服务。
总之通过方剂学的学习,要掌握其精华,不仅为临床各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而且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做到辨证论治,方证相合,变化应用,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