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破坏成为什么现象的根源?

2025-04-14 01:19: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破坏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现象的根源。井田制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确立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按照《春秋•公羊传》所说,所谓“井田”,“井”是灌溉单位,八家共用一井。一口井之水量可用来灌溉一井的田地所需。一井的土地,即中间一格100亩属“公田”外,其他每家100亩,共九格。但偶然亦有少去一、二格或多出一格者。

回答2:

井田制的破坏直接导致土地私有,土地兼并现象日益激烈。地主与农民的矛盾加深。

回答3:

土地私有化和地主阶级的出现。原来土地和农民都是天子的,天子分封给贵族,没有什么私有。井田制破坏之后才有了可以私有化的土地,而占有土地的人成为了地主。

回答4:

封建领主吧,就跟欧洲中世纪那样

回答5:

奴隶制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