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是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你了,你就不是你了,真的很玄,很深,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自己

2025-04-13 10:20:4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这是金刚经式的思维。毛主席和赵朴初先生有过类似的精彩对话。
其实,这就是哲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但后一个肯定,是站在更高的层面的肯定,更全面的认识,与前一个是不一样的。从你是你,到你不是你,这个否定,要比前一个肯定有进步,你看到了你的另一面,这自己都不认识的另一面,然后,从你不是你再到你是你,对你自己的认识全面了。如同看一面硬币,这一面是一元,如果看到的是另一面,可能就会怀疑这是不是一元,再两面都看看,明白了:这个一元币有两面,一面是一元,一面是图案。
但金刚经虽有哲学思维,肯定不会是讨论哲学问题,它讨论的,是事物的本质。佛教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并无一个恒常存在,因此叫“无常”。既然无常,那么,你肯定不是你,只是一系列变化的相断不断,你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你才是你啊!这个你,是破了我执,知道自己不是自己的你,知道万事无常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