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念妈娇·赤壁怀古、 古怨、扬州慢、苏武牧羊、木兰辞、满江红
关山月 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之填写新词,内容是抒写作者感怀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借以非议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有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思。现存《关山月》的曲谱,比较早的是1768年刊行于日本的《魏氏乐谱》,据说为明朝末年避难于日本的魏侯(之琰)所传。歌词就是李白填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那一首。后来在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谱》中收录有《关山月》一曲,音调与《魏氏乐谱》不同,而调式和气韵相近,但无歌词。五十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歌词重新配入歌唱,并得以流传。这首歌曲纯朴自然,带有一些北方民歌的风味;它惯用同音重复,并配以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进行,既显示出琴歌的特色,又比较贴切地体现了原诗豪放的气质和感怀的情调。
胡笳十八拍 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着。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 的哀声而作,所以就叫做《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胡笳十八拍》的嫡传。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曲谱最早风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四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阳关三叠 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之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的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除第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的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以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还必须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 是北宋诗人苏轼根据民间曲调《念奴娇》填词的一首独唱歌曲。《念奴娇》这个词牌,最早的歌词可能和唐代歌女念奴有关,故有此名。念奴是唐玄宗时"梨园"里最著名的女歌手之一。据诗人元稹说,当时宫廷每年会宴百官,必有音乐歌舞表演,但是累日之后,万众喧哗,常常弄得舞台上的演出无法继续下去,于是玄宗便下令叫念奴出去歌唱。当中官太监高力士向大家宣布这个节目时,台下马上就安静下来了。这个词牌自五代以来即已流行,有不少人为之填写新词。其中以苏轼这首词最能体现原调"高亢豪迈"的精神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时就有所谓"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评语。苏轼这首词是他被贬谪黄州,游览传说中的"三国周郎赤壁"时写的。面对如画的江河,缅怀古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想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为朝廷所见容,而今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不禁感慨万端,发出了人生如寄的悲叹;但整个基调是健康昂扬的。曲谱见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6年)。曲为散板,按词调传统由两个乐观(即上、下片)组成,后乐段基本上是前乐段的发展,既有对比,又有联系,其整体结构和情绪的起伏均与歌词密切结合,具有雄健豪放的气质和浓厚的古典风格。
古怨 是南宋作曲家姜白石(1155--1221)为探索古代"侧商调"而创作的一首琴歌。侧商调即隋唐时候流行的"燕乐调",其音阶特点是引用降低的七度音B7。作者是一位爱国词人和音乐家,常常自己作词并谱曲,称为"自度曲"。他的作品大都是长短句的词体歌曲,琴歌《古怨》则采用骚体,可能是他晚期的作品。当时宋朝偏安江南,对金人强占北方领土采取不抵抗政策,并对辛弃疾等抗战派爱国将领进行钳制和打击。白石有感于国土沦亡,世事昏黯,联系自己凄苦的身世,因借"古怨"为题,创作了这首歌曲,以寄托他的怨恨和凄情。全曲分三段,第一段包括前奏、唱段和间奏,都用同一曲调,而采取不同甘共苦处理方法。前奏用七弦琴高低八度跳进的特有手法,在唱段中则形成连续的同音进行,显示出琴歌的风格特色。第二段是发展段,一开始即进行大二度的暂转调,并以较坚定的节奏,表现作者对"世事兮据,手翻乎云雨"的愤慨。第三段再现首段音调后,转为波浪式下行直到全曲的最低音,情绪十分低沉,描画了一个"弦欲绝兮声苦,满目江山兮泪沾履"的动人情景。接着转入尾声:"君不见,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飞去!"作者借唐代李峤诗抒发他对北土沦亡不得恢复的感慨。音乐以连续的同音进行开始,然后转入高音区;伴奏用泛音奏出,悠然远逝,令人感慨万端,惆怅无穷。
扬州慢 南宋时候,金主完颜亮于1161年入侵扬州重镇,使这个"淮左名都"遭到严重破坏,久久不能恢复。经过十五年后,作曲感慨地说,如此景象,即使大诗人杜牧在世,也将惊叹而无法用笔墨来表达和描述的。昔日游人如织,而今二十四轿仍在,桥边的红芍药花依然年年开放,可是有谁再来欣赏呢!《扬州慢》属古音阶宫调式,音调质朴而又富于激情,行腔自然,结构严谨。上下片各四句,结音安排得很有层次。歌曲的旋律动向和语调倾向大体一致,而又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发。如"自胡马窥江去后"的激动情绪,和"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处的慨叹,都能在音调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给人以相当深刻的印象。
苏武牧羊 此曲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曾长期流行于二、三十年代。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贵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为长短句,音乐也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除第一句引子外,上下片的曲调完全相同。乐曲采用民间"背工调"手法,用清角音4而不用角音3,显示出北方民间歌曲的风格。其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两句则改用3而不用4,与前后形成调性调式上的对比,加强了坚定诚挚的情感。此曲虽用古代题村,但却寄托着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它音调流畅,内容通俗,感情深切,因而流行较广。
木兰辞 原是产生于南北朝时候的一首叙事诗,写爱国女英雄木兰(传说姓花)从军的故事。北魏年间,可汗大点兵,民间女子木兰,因父老弟幼,乃假扮男装,代父应征,驰骋疆场,转战十年,立下辉煌战功。当胜利回师时,坚决不受朝廷封赏,而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要求。诗中塑造的这一热爱家园、不图宝贵荣华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辛亥革命后不久,《木兰辞》被谱成歌曲流传,在当时国难深重、帝国主义横行的历史条件下,很受群众欢迎。此曲可能是根据传统的吟诗调而加以歌曲化处理的,音乐基本上用叙事歌曲常见的上下句结构作变化发展而成。风格清新,音调流畅,感情朴实亲切。全曲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部以五声音阶为主,后部较多运用"二变"。特别从"爷娘闻女来"以后,常因强调四度音4而产生转调效果,对于渲染木兰返家时与父母姐弟团聚的欢乐气氛颇有帮助。
满江红 宋、元时候最流行的词牌之一。现行曲调本来是和元代萨都剌的词《满江红·金陵怀古》配在一起的,二十年代中,杨荫浏先生将它与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相结合而得以广泛流传。岳飞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后遭投降派秦桧诬陷而被杀害。这首词描述他回忆过去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想到而今却是"三十功名尘与土",靖康之耻犹未报雪,发出了"臣子恨,何时灭"的感叹,并表达了坚持"收复旧山河"的壮志和决心。歌曲音调淳厚,节奏稳健,感情昂扬而壮烈。全曲由两大段组成,称为上、下片,下片的曲调基本上是上片的反复,只第一句略有变化,称为"换头",是词调音乐中最典型的曲式结构之一。
但是说句实在话,除了专门研究音乐学的,相信没有几个人听过。其实诗经、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有乐谱,可以唱的。只不过我们现在只看到诗文,相配的曲子没有流传下来。
情醉,蝶恋,御剑江湖,千年缘,仙剑问情,长衣袖,醉赤壁,情动,千年泪,青花瓷,一眼万年,葬英雄,醉清风,心如蝶舞,三国恋,诛仙剑,朱砂泪,千秋落叶缘起缘灭,回到起点 红袭衣,寒衣调,清明雨上,织梦行云,旧诗行,白河寒秋,离殇,临安初雨,敕勒歌,风云决
,蝶恋花,逃学书童,孙子兵法,将军令,荷花亭,昆明湖,小女子,黛玉笑了,青衣,少年游月光,夕颜,云荒,只如初见,我的眼泪不为你说谎,错误的相遇,长相思(有she的,有shaka-月的),烟雨遥,蝴蝶自在,月满西楼,月光手札,情缠,天下,忆长安,天上人间会相逢 笑红尘,诛仙恋,半面妆,奈何,三国恋,牡丹江,兰亭序,茶汤,誓言,岁堤春晓,三生石三生路,天亮以后,相思引,雕花笼,蜀绣,且视天下,倾尽天下,美人浴,无双 子陵周郎顾,牡丹亭右,琴轴,洪崖恋,美人蕉,幽兰操,青衫隐,青莲雪,夜歌乘少年,爱忧伤,维嘉—红鸾记,浮生未歇,凤凰劫,为龙,如花,伶人歌,君生我未生
《十面埋伏》
《梅花三弄》
《广陵散》
《凤阳花鼓》
大舜的《南风歌》、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欧阳炯《春光好》、冯延巳《长相思》、于鹄《巴女谣》、屈原的《湘君》、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秋浦歌》、姜夔的《杏花天影》、柳宗元的《杨白花》等。
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