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嫦娥一号的资料文字

快,给我,我会加分
2024-10-29 18:31:0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嫦娥一号卫星将创我国航天史上7项第一

我国首次绕月探测工程,将开创我国航天史上的多项第一。

——第一次探测月球。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首次开展对地球以外天体进行探测的飞行器,主要任务是携带有效载荷进入环月轨道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第一次突破地球近地轨道。月球距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从地球到达月球轨道至少需要10次较大的轨道控制,而神舟六号飞船仅需要3次左右的轨道控制。

——第一次为月球“画像”,真正用立体相机来获得月球三维影像。我国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4个科学目标中,第一个科学目标即为获取月球的三维影像,而至今国际上还没有覆盖月球全球的三维照片。

——第一次探测月球表面元素。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一项重要科学目标,是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对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和研究价值的元素含量与分布进行探测。我国将在美国探测的5种元素的基础上,再增加9种,共探测14种元素的分布。

——第一次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虽然以前对月探测也曾做过月壤厚度的测量,包括实地的测量,但真正对全月球月壤厚度的测量,目前还没有实现。

——第一次在航天器的测控中引入天文测量手段。我国目前的测控站只能支持近地航天器的测控,还没有专门的深空测控站,因此在绕月探测工程中引入了天文手段以补充现有航天测控网不足的方案。用于观测恒星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将在嫦娥一号卫星测控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欧洲空间局的库鲁站、新诺舍站、马斯帕拉马斯3个测控站,以及智利的CEE测控站,将采用国际通用的传输协议对嫦娥一号卫星提供测控支持

更多图片:

回答2: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寿命一年。它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该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我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航天专家介绍,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目前,这两颗初样星的结构制造已经完成,将在年底以前开始整星测试。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据介绍,整个初样测试阶段将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将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回答3:

11月5日11时1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地面测控系统,向沿着地月转移轨道高速飞行的“嫦娥一号”发出指令,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卫星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22分钟后,正常关机。随后,飞控中心对各项测量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卫星顺利进入围绕月球运行的周期约12小时、近月点约200公里椭圆轨道,成为我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回答4:

国家航天局发言人于22日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目前已转入发射区,卫星和火箭已完成总检查,各项测试正常,满足技术条件要求,计划于10月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首选发射窗口为24日18时左右
国家航天局发言人于22日宣布,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目前已转入发射区,卫星和火箭已完成总检查,各项测试正常,满足技术条件要求,计划于10月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首选发射窗口为24日18时左右.
中国“嫦娥一号”卫星24日升空,众多香港市民、学生和专家通过组织及参与相关活动,投身于探月热潮中。香港太空馆则于当日起举办展览,向民众介绍“嫦娥一号”探月计划。
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嫦娥一号卫星将于11月7日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
伴随发射点火的巨大轰鸣,在长三甲“大力士”的托举下,“嫦娥”将首先被送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5.1万公里、运行周期约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随着星箭分离,“嫦娥”将开始孤寂的旅程。接下来,整个飞行过程都将依靠“嫦娥一号”自身的控制系统与推进系统来实现。
随着第1次远地点的加速,卫星的近地点高度将被抬高至600公里,但轨道周期仍为16小时。在16小时轨道运行总计数10小时之后,嫦娥一号卫星将进行第1次近地点加速,将自己送入周期为24小时的停泊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嫦娥”将进行长达3天的“耐心”飞行。

据悉,根据事先制定的预案,嫦娥一号卫星在停泊轨道上将有1-3天的“变量”。科研人员通过这样的设计以解决发射日期后延的问题,增加发射机会。“发射每延后一天,在24小时轨道的运行时间将减少一天。”嫦娥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黄江川说。

但平静只是暂时的。在停泊轨道飞行3天后,嫦娥一号将实施第2次近地点加速,将自己送入远地点高度12.8万公里、周期为48小时的大椭圆轨道。
激动人心的时刻之后,必须的调整仍将进行。经过第二次、第三次的制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运行的椭圆轨道将逐步变为轨道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