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并使之成为主流,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我国古代有世官、世禄制度,至魏晋以九品中正制选官。隋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代之以各种科目考试制度,这是从制度上认定通过考试、择优录取原则的确立。使出身庶族的遇难者能够进入政权,提高行政效率。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科举制内容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诗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历史作用
以考试来选用人才,是人类经过长期摸索探求之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在此以前,国家选举人才的方式主要的推举孝廉,就是地方官向中央推举表现好的人才。其实那些人大都出自名门,这样就造成一个结果,人才的选举被士族垄断了。从三国时期开始,实施九品中正制,这样只要祖上是官,他的子孙都是官。
到了隋唐时期,人才的选举改为科举制度,简单的说,就是通过考试,选取优秀的人才。这样,平民都有机会参加考试,只要你有本事,就有机会考中,就有可能被国家录用。
来自于360问答http://wenda.so.com/q/138277410406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