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院之争和五四运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府院之争:
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五四运动:
在处理战败国“遗产”问题上,日本提出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拿出已签订的“二十一条”为证。中国外交团提出这是在武装威胁下签订的条约,而今拒不承认,因此得到国内广泛的支持。然而英美各国并不支持中国的主张,反而施加压力要中国承认既成事实。
国内的段政府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指示中国外交团签字屈服。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以北京各高校学生为首倡,掀起了反对在和会上签字的游行浪潮。
在全国工商学各界的巨大声势下,北洋政府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没有在合约上签字。而山东问题,最终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得到满意解决。
扩展资料:
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从形式上是中国学生的爱国运动,但从整个社会背景社会发展来说,它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国思想文化,政治发展方向,社会经济潮流,教育,亦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现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亦有着不可低估之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四运动
“府院之争”和“五四运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
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原第一任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
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后来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即使这样,段祺瑞仍不满足,在国会开会讨论时,又大肆干涉,终于触动了众怒。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瞅准时机在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首先是“二十一条”的签订。
一战爆发后,日本想借西方各国无暇顾及中国事务的机会加快侵华。他们一方面想要中国参战,通过向中国提供军事借款来攫取在华权益,另一方面想要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进一步提更高的要求。袁世凯政府对日本的催促参战要求,表示保持“中立”,不许参战各国在本国国土上作战。这当然大大违拗了日本的意图。于是日本不顾中国反对,悍然发兵登陆山东半岛对德作战,袁世凯政府不得不屈服于既成事实。而日本在驱逐德国人后,并不撤兵,反而向袁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主要内容前三部分包括增加日本在满蒙的权益、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控制汉冶萍钢铁厂,后两部分提出了更苛刻的中国沿海地区不得租借第三国、日本垄断中国军事供给、日本势力侵入福建、日本加强控制长江沿岸铁路、日本人自由在中国传教等条件。中国人民当然不会接受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然而日本竟以发动战争为威胁,向袁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袁世凯呼救西方国家不灵,只得签订了“二十一条”的前三部分,并同意后两部分以后再议。
其次是府院之争、护法战争和直皖战争。
袁世凯被推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然而军政实权被身为国务院总理、继承袁世凯为北洋派头子的段祺瑞抓住不放。因此府(总统府)院(国务院)之间矛盾不断。府院之间最严重的矛盾爆发就起因于对德宣战案。段祺瑞受日本的拉拢,企图通过参战获得日本的借款,从而壮大个人势力;黎元洪本也愿在美国支持下参战,从而在战后和会上收回中国的部分权益,但是美国在外交舞台的角逐中失势,黎转而不支持参战以对抗段祺瑞的势力增长。黎在段的逼迫下不得不向国会提出对德宣战案,然而国会以受到段的武装恐吓为理由不予讨论。段于是向黎提出要求解散国会,而黎正借此僵局予以反对,并进一步罢免段的总理职务。于是段下野后,竟联络各省军阀向黎“逼宫”,在张勋组织的徐州会议领导下,北方几省军阀宣布独立,进攻北京。原来北洋派军阀受段拉拢,也想在军事借款中分得一杯羹,一向大力支持段祺瑞。黎在军事围攻中不得不接受张勋的“调停”。然而张勋调停是假,带兵进入北京复辟清王朝是真,黎在武力干涉下不得不解散国会并且离职。而段祺瑞在张勋驱逐黎元洪,悍然恢复清王朝后,反戈一击,联合各北洋军阀推翻了张勋的复辟政权,重新入主国务院。
段重新执政后,对德宣战和对日借款顺利通过。然而段祺瑞在驱黎和复职过程中的种种手段,受到自“讨袁战争”中独立于北洋政府的西南各省的严重抗议。西南各省以唐继尧的滇系和陆荣廷的桂系为领导,不承认段祺瑞的新政府,提出西南各省“自主”,倡议恢复国会以“护法”,他们进一步迎接孙中山到广州重新组织解散了的国会,并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另一方面,段祺瑞正想借日本的军事借款消灭西南的非北洋派势力,于是发兵入侵湖南和四川,护法战争爆发。
出于段的意料,护法战争并不顺利,北洋各军消极作战,战争经常处于停顿。原来当时北洋派直皖两系分野逐渐明显,新的府院之争继起。直系军阀以新任大总统冯国璋为首,反对段的“武力统一”,勾结南方的桂系提倡“和平解决”南北争端。段虽然在一系列斗争之后打败了冯国璋的反抗,然而武力统一政策并不得人心,由于新直系的干将吴佩孚的坚决反对,不战的战争一直拖延下去。于是段着手利用军事借款组织忠于自己的“参战军”,他在一战结束后以联手打击苏联为借口,与日本续签借款条约,而这一手段更加重了北洋派的内部矛盾,终于导致直奉联手打击皖系,直皖战争爆发,段祺瑞兵败下台。
还有直皖战争爆发之前的五四运动。
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本打算呼吁恢复本国主权。然而在处理战败国“遗产”问题上,日本提出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并拿出已签订的“二十一条”为证。中国外交团提出这是在武装威胁下签订的条约,而今拒不承认,因此得到国内广泛的支持。然而英美各国并不支持中国的主张,反而施加压力要中国承认既成事实。国内的段政府在日本的威逼利诱下指示中国外交团签字屈服。这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以北京各高校学生为首倡,掀起了反对在和会上签字的游行浪潮。在全国工商学各界的巨大声势下,北洋政府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最终没有在合约上签字。而山东问题,最终在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上得到满意解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一些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最终导致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1915年起,以《新青年》为征地,开始新文化运动。
1915年~1916年:护国运动,蔡锷、唐继尧等人宣布独立,并出兵讨袁
1916年:袁世凯派张宗昌刺杀前沪督陈其美:同年6月,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1918年:护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