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

2024-12-04 18:15: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马克思主义之后哲学融入实践。

从广义说,它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扩展资料:

本体论的研究历史:

“本体”的研究,在希腊哲学史上有其渊源。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希腊早期哲学家就致力于探索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旧译为“始基”)。

对此“本原”的研究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而且逐步逼近于对being 的探讨。之后的巴门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这就不会有不存在者存在”。

并且认为存在永存不变,仅有思维与之同一,亦仅有思维可以获致此真理;而从感觉得来者仅为意见,从意见的观点看,则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从而有变灭。

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 建立了本体论研究的基本方向:对于被“是者”所分有的“是”,仅只能由思维向超验之域探寻,而不能由感觉从经验之中获取;此在超验之域中寻得之“是”,因其绝对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

不过,这一点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真有领会,与他同时的希腊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

因而,如原子论者虽然也区分了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认识到思维与感觉的不同,但是其探寻的“本原”可否由经验获致却极模糊,因而实际上并未能区分超验和经验。

而在苏格拉底那些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破除了经验归纳方法获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则鲜明地以超验世界的“理念”为真理之根本。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

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体论

回答2:

本体论(Ontology),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通常,我们理解“一只羊本身”的时候,可能想到的是:羊有两只坚硬的角、四个蹄子、白色的或者黑色的、皮毛是柔软的光滑的、有一种羊膻味、能够发出咩咩的叫声等等。

其实这种理解并不是哲学上所说的本体。在哲学上,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切都只是一种现象,颜色不是羊本身的东西,它是光线带给我们的一种视觉效果,同样,气味、声音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坚硬、光滑等等,也都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是我们比较的结果……。

也就是说,被我们叫做羊的那个东西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对它的一切认识却都只是现象,那个被我们叫做羊的东西本身是不可认识的,那个东西就是哲学上所说的本体。

从广义说,本体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扩展资料:

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巴门尼德提出了唯一不变的本原“存在”,使关于存在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实体,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关于本质、共相和个体事物的问题。他认为研究实体或本体的哲学是高于其他一切科学的第一哲学。

从此,本体论的研究转入探讨本质与现象、共相与殊相、一般与个别等的关系。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笛卡尔首先把研究实体或本体的第一哲学叫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17~18世纪,莱布尼茨及其继承者沃尔夫试图通过纯粹抽象的途径建立一套完整的、关于一般存在和世界本质的形而上学,即独立的本体论体系。

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原则,并从纯存在的概念出发构造了存在自身辩证发展的逻辑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体论

回答3:

本体是能够成为一切存在的存在。与其余存在相比,它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它可以成为任何一种存在,而其余存在则不能作为它的本源而成为它;它是一定存在的,是永恒的存在,是首先的存在,而其余存在则是不一定存在的,是依赖于它的运行而成为的。在单一存在论中,本体就是自在的“同”。

本体作为一种首先的存在,是先于作为观察者的人类的出现而存在的,所以人类不知本体的来源。不仅如此,人类对现存的本体也是不可知的。

人类若在本体所在的自在世界中观察本体,由于人类还不能算是存在(仅且只是一种知识),只有本体自己存在。所以,在本体世界中不可能有人类对本体的“知”(包括“知道”、“无知”和“不可知”);只有本体对自己的“自知”。

人类若在人类所在的当前现实世界中观察本体,必须首先借助感官、仪器或某种力的感应体与本体发生作用。由本体是首先存在的,可知本体的存在是不依赖于其余的任何一种存在的,是与其余存在都不相关的,是与其余存在没有任何相互作用的而独立存在的。这导致人类任何与本体发生作用的企图都是不能实现的,人类任何对本体的观察都是不能实行的。所以,在现实世界中人类对本体的“知”,只能是“不可知”。

既然本体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有知”和“不可能知”,那人类又为何一定要认识本体呢?

由于本体是首先存在的,是人类的起源,所以人类了解自身起源,就必须认识本体。

由于本体是永恒存在的,所以人类为了寻找自己永恒的归宿,就必须认识本体。人类还有寻找自己短暂人生意义的需要,而任何能成为人生意义的存在,必须是永恒的。所以,人类出于寻找人生归宿和意义的一切行动,最后必定走向了认识本体。

可见,认识本体是每一个想认识自我和寻找人生

永恒意义的人类必然的举动。

既然本体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有知”和“不可能知”,又是不得不知的,那人类又如何才能知道本体?

本体有规律的(或称为理性的)运行成为了存在。而本体自己也是一种存在,所以它也是由自己有规律的运行而成为的(或者说:自由的本体是由自在的本体所成为的)。虽然本体本身是不可知的,但它在成为自己时所遵循的规律却是可以猜的。而我们对本体的知,并不是意识对本体本身的知,而是意识对本体的内在规律(或理性)的知。所以,当我们对本体在成为自己时所遵循的规律作出符合一切存在的外在表现的猜测,就是知道了本体,认识了本体。

在单一存在论中,首先对一切存在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作了猜测:单一则存在;存在则一定单一。由此导出作为一切存在的本源的本体的理性原则是:同。

这样的猜测是否一定就是事实,同样也是不可能知的。即使人类有一天做出符合事实的猜测,猜中了本体的内在理性原则,那只能是认识了本体的理性,而不是本体本身。只有当成为我们意识的本体依它自己的理性原则在我们的意识中运行而成为它自己时,我们的意识才算是认识了本体本身。当然,这件事实的发生有一个前提条件:人的意识空间中本来就有本体的知识存在。

若真是这样,那本体的知识其实在每一个人的意识中都早已存在,只是我们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因此,作为帮助人进行理性的思维,分辨真假的哲学,就不能再是给人脑里塞各种知识的学问,而是发现人意识中的众多观点,加以疏理使之符合同一理性原则。疏理出的这一理性原则,就是我们所寻求的本体的内在理性原则,也是我们所寻求的真理。

回答4:

本体论(Ontology)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此词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存在”。对本体论这个词的定义虽然有各种不同,但一般对它还是有一定的的理解。大体上说,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所用的本体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
  从广义说,指一切实在的最终本性,这种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而得到认识,因而研究一切实在最终本性的为本体论,研究如何认识则为认识论,这是以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称。
  从狭义说,则在广义的本体论中又有宇宙的起源与结构的研究和宇宙本性的研究之分,前者为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以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称。
  这两种用法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仍同时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采取本体论与认识论相对立、或本体论与宇宙论相对立的方法,而以辩证唯物主义说明哲学的整个问题。

回答5:

对于世界本原,人生本质,一切事物原本形态与来源的追问与探求。如要具体的科学的答案,查维科或者哲学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