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是通过发现什么而发明地动仪的?

2025-04-14 20:34:5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 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张衡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既有显赫的家世,又有一位堪称表率的祖父,但家境又不富裕,生活清苦。这样的环境,使张衡从小就立志高远,不耽于安乐,而是在艰难中刻苦自学,坚韧不拨,自励上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学的熏陶,祖父的品行业绩对他的垂范作用,对张衡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有着巨大的影响,后来祖孙二人同被列传于《后汉书》,一起名垂史册。 张衡的青年时代以游学生涯开始,主要从事于文学创作。《后汉书·张衡传》中对他这段经历有如下描述:“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购簌艺。”(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

  继首届中国赛区施坦威青少年钢琴比赛在中华大地掀起一股青少年学习钢琴的热潮之后,施坦威钢琴(上海)有限公司将于2005年再次与中国音乐学院共同举办全世界第69届施坦威青少年钢琴比赛(中国区第二届)。此项比赛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的最大的青少年音乐天才云集的钢琴比赛,由施坦威公司于1936年建立,旨在为更多的钢琴爱好者提供一个平台共 享学习音乐的乐趣,同时为更多的音乐天才提供通向世界音乐舞台的机会。许多过去的参赛者通过此项比赛成为专业的音乐家,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当今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阿里.瓦迪先生。
  此次比赛的预赛于2001年9月开始,历时四个月。分别在北京、上海、 广州、香港、沈阳、成都六个赛区举行。各地区选拔出的选手将参加于2005年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区总决赛,届时将由吴祖强担任名誉主席,周广仁担任名誉副主席,杨峻担任评委会主席,评委会聚集了全国最著名的教育家和钢琴家,包括但昭义、吴迎、石叔诚、赵晓声、盛一奇、李民等。此次决赛的获奖选手将参加12月4日在北京举行的颁奖音乐会,届时获奖选手将有机会弹奏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施坦威和平钢琴,此架钢琴由施坦威纽约工厂制造,旨在通过音乐的享受唤起人对世界和平的追求。评委会还将从总决赛四个年龄组的第一名中选出一名小钢琴家,由他(她)代表中国参加将于2006年6月在德国汉堡举行的施坦威国际音乐节和天才音乐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钢琴家进行交流。

回答2:

张衡是通过观察日月星辰而发明地动仪的。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张衡在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伟大的,这是由于他从小就爱科学,勤奋地学习钻研和不懈地观察实验,而且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自己刻苦研究、创造才获得的。

回答3:

张衡地动仪发明于公元132年,失传于东汉末年.历史的原物迄今没有发现.
鉴于这是人类第一台测震仪器,后人只能根据史料记载来推断它的工作原理,并根据现代科学实验的检验(即后验性质的,或实证主义的途径)来予以确认.这是科学研究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我们既不能因为历史原物的失传,简单地否认它的科学性和历史价值;也不能对后人的科学研究采取彻底否定的态度,盲目地陷入不可知的误区.因为这是一架科学观测仪器,“可重复性”是所有科学仪器的基本特征,地动仪同样如此.
后人在19世纪晚期认为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20世纪30 - 50年代一度认为是直立杆原理,以后悬垂摆原理的观点又逐渐抬头.21世纪由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完成的最新研究确认:地动仪是悬垂摆工作原理,所测的地震波震相是地震表面波(瑞利波),仪器的触发机构实现了高灵敏度观测,共振起到放大作用.这些结论是通过了比较复杂和多学科的研究工作而得到的.建议感兴趣者阅读有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