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是钢铁的一种层片状的显微组织, 通常是ɣ-Fe中固溶少量碳的无磁性固溶体,也称为沃斯田铁或ɣ-Fe。奥氏体的名称是来自英国的冶金学家罗伯茨·奥斯汀(William Chandler Roberts-Austen)。
奥氏体塑性很好,强度较低,具有一定韧性,不具有铁磁性。奥氏体因为是面心立方,四面体间隙较大,可以容纳更多的碳。
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加热到奥氏体相区,在高温下,碳原子扩散速度很快,铁原子和替换原子均能够充分扩散,既能够进行界面扩散,也能够进行体扩散,因此奥氏体的形成是扩散型相变。
剩余碳化物溶解
铁素体消失后,在t1温度下继续保持或继续加热时,随着碳在奥氏体中继续扩散,剩余渗碳体不断向奥氏体中溶解。
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当渗碳体刚刚全部融入奥氏体后,奥氏体内碳浓度仍是不均匀的,只有经历长时间的保温或继续加热,让碳原子急性充分的扩散才能获得成分均匀的奥氏体。
钢的晶粒粗细对钢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晶粒越细小均匀,钢的韧性越好,强度越高。由于钢在热处理时,加热后奥氏体晶粒越细小均匀,冷却时得到的组织也就越细小均匀,因此钢在加热时希望获得细小均匀的奥氏体组织。
钢的晶粒粗细对钢的机械性能有很大的影响,晶粒越细小均匀,钢的机械性能越好,即切削性能,加工性能好,淬火冷却后,因为细小的奥氏体晶粒向马氏体转变时,保留了原有细小晶粒,使马氏体组织细小均匀,从而使钢的强韧性得以提高。
传统多晶金属材料的强度与晶粒尺寸的关系符合Hall-Petch关系,即σs=σ0+kd-1/2,其中σ0和k是细晶强化常数,σs是屈服强度,d是平均晶粒直径。显然,晶粒尺寸与强度成反比关系,晶粒越细小,强度越高。然而常温下金属材料的晶粒是和奥氏体晶粒度相关的,通俗地说常温下的晶粒度遗传了奥氏体晶粒度。所以奥氏体晶粒度大小对钢冷却后的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则奥氏体晶粒度越细小,其强度越高,此外塑性,韧性较好。
奥氏体的面心立方结构使其具有高的塑性和低的屈服强度,在相变过程中容易发生塑性形变,产生大量的位错或者出现孪晶,从而造成相变硬化和随后的再结晶、高温下晶粒的反常细化以及低温下马氏体相变的一系列特点(这些特点对钢的使用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