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只是代表实际物质资源的纸,纸多了就贬值,所以货币发行量一超过实际物资总量,就必然通胀,PPI就涨
如果不增发纸币,PPI就不涨不跌,既不通胀也不通缩的理想状态,对不对?错,会通缩,PPI会跌。为什么?你想,因为实际物质生产是在持续进行,全社会财富总量是在不断增长,对应的纸币不增加,物资和纸币的兑换比例就变了,纸币不够使了,升值了,所以通缩出现。实际上,历史使用黄金本位制的国家,在长期经济发展中,是总体处于通缩状态的。这还是在黄金供给会不断小幅增长的情况下。
那发多少就正合适呢?没有这类公式,只能靠实际工作中试错,积累经验。所以别光骂调控,你得允许人家犯错。
通缩不利于经济发展,因为价格下跌,会影响市场需求的预期,大家都觉得生意不大好做,就缩减生产,从生产出来到销售出去的大长链条中,这种意识会传递会放大,导致整个社会的市场需求被人为缩小,所以社会生产必然有一个超出实际的萎缩。为了避免出这问题,就要稍微多印些纸币,把差头消掉。
但还是那句话,管钱的是人不是神,谁能做到增发的货币正好可以抵消需求减少的差额?为了保险,人们一般是稍微多印一点。所以有了适度通胀有利经济发展的说法。也就是为了经济增长,PPI可以稍微有一点正值,不要是100的原点,更不要是低于100的负值。
所以,代表经济总量的GDP,需要稍微有一点通胀,也就是高于100的PPI。具体实现起来,就是多发一点货币。
但货币的作用不光是货币量这么简单,还有牵扯到很多因素。
比如货币周转速度。如果一张票子在企业中间一天转三圈,就等于比一天转一圈多三倍的货币量。你多发一倍的货币,但受某种影响,比如社会信用突然变坏,货币周转速度降了一倍,那等于没投放。你印的钱没产生预期效果。
比如利率。钱的利息低了,借钱便宜,人们就拼命多借,货币的使用会大增。反之高了,应付受抑制。这都直接作用于代表经济增长的GDP。
---------------------
以上是答你的问题。但是,中国的事决不这么简单。
中国的货币流通跟西方不完全一样,外国一加息,经济就变差,西方经济学就是管用就是好。中国不一样,一加息,大集团和国有大企业根本不受影响,照样拿到钱,中小企业被封杀。所以一付药下去,影响是结构性,效果也很不相同。货币量也大同小异,印的票子投向很复杂,是一个结构性的传导,有的得的多,有的得的少,有的周转快,有的周转慢,实际效果极其复杂,根本不是现在的西方经济学套子能办得了的。
所以,在中国,未必降息就一定ppi上升,经济增长加快,GDP加速;同样未必加息就ppi下降。这种简单的理想化的经济学套路,必须跟中国的实际相辩证,否则是要吃亏的。
不是很明白您这货币的增长是什么意思?是说M2吗?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GDP=C+I+G+(X-M)
PPI是指的生产者物价指数,说的是成本方面的
或许您的意思是说中国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引起“普遍”的物价上涨,而郎咸平等专家眼中的建立在钢筋水泥之上的中国GDP,会因此而增加?
如果是这样,还应该考虑到物价上涨之后消费的疲软,所以。。。他们也只是指标,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
GDP也就是国内总生出的总值价,CPI消费者物价水平的变货。今天你有一万元存到银行,加上利息你去买你去年想买的一万元的东西,还要多加125元才能买的,就相当于你亏了125元。说的很简单不知道你明白没有`。
关系很紧密
你是想得到这个回答么?
拜托以后提问题具体点
btw:楼上说的不错,不知道是不是复制的